繁体版 简体版
185TXT > 历史 > [大唐]武皇第一女官 > 第234章 该回京了

长安城紫宸宫中。

皇帝拿过曜初递上来的一份奏疏,才打开一看,不由就抬头对媚娘道:"朕每回见曜初奏疏,也不免想起姜卿之密奏。"

皇帝还记得,凡不经过三省六部,直达御前的密奏,姜卿都是简明扼要,文字少,多为表格数据。

就像曾经吏部改革前,姜沃把吏部在册的一万多名文武官员,根据京中与天下各州;散官与实缺官;五品以上与五品以下官员;

科举入仕与荫封入仕......按照不同标准,做了十数个表格。

此时见到女儿之奏,皇帝自不免想起当年。

实在是像。

曜初笑道:"小时候住在姨母家里,还曾用刻花尺帮姨母打过格子。或许父皇当年看得格子,就有女儿描的。"

皇帝难免感慨:那时候曜初被姜卿抱走的时候才满月,如今已然是能为他们分忧的真正的大唐公主了。

他低头看向女儿列的表格。

将从贞观年间起,直到今岁剡纸的朝廷征买价,都列了出来,并且还画成了一道上升的曲线。

此外,还将朝廷年度正式公文剡纸与寻常麻纸、诏书特质的黄纸等纸张的用量也都列了出来。

原始数据来源——辛侍中。

曜初近来与辛侍中打过一番深刻交道后,忽然就明白了,为何姨母当年会把从辛侍中手中赚到几贯钱,当成一件念念不忘开心事。

皇帝看过奏疏,也觉得是件该着手改的事情了。

虽然纸看似是小事,但规定多年的公文用纸,除非来自皇命,不然官员们是不敢随意调换的。哪怕是宰相,深知积弊,也只能在限制用量方面想想办法。

曜初道:"姨母是去过剡溪的。"姜沃在纸上上心,自然去看过官方指定公文用纸的产出地。

"姨母给我写了信,叹道若再下去几十年,只怕就不只是剡纸价昂,而是滕将砍绝。恐后世剡溪不复生藤矣"

"只是当时没有制出能够替代的纸,便没有回禀父皇母后。"

皇帝听了这话凝神道:"曜初的意思是,现在制出来了?"

**

登州。

姜沃放下手里的剡纸:"也不知出版署有无做出竹纸和构皮纸。"

在去过剡溪后,姜沃就随信寄给曜初两种后世明清官方纸张的制纸法。

皆是出自明代《天工开物》,一为竹纸,一为构皮纸(穀纸)。

尤其是竹纸,到了明清后,产出于夹江(四川夹江县)的夹江竹纸,直接被钦定为科举专用'贡纸'。

说来也巧,据记载,夹江造纸还正是起自唐,后来完善于宋明,至明末时,夹江竹纸的手工造纸每一步技术已近乎完美,哪怕到了现代,如不用机器,也没什么可改进的。

而现在,姜沃又把它从明末的书中,扒拉出来,放到这个时间线的大唐。

其实夹江竹纸为保障质量,造法依旧繁复精细。总共七十多道流程,从最开始处理竹子到最后做成一张纸,需要大约两三个月的功夫。

但竹纸跟构皮纸,比如今用的剡纸,都胜在一个最关键的地方:原材料易得!

蜀地漫山遍野的竹子,绝对比剡溪一地的古藤多而且多。

而构皮纸的原材料构树,生长很迅速,而且果子清甜好吃,叶子能够入药,树皮被扒掉专门做纸张后,剩下的木头还是很优质的柴火......姜沃觉得,这种树就像是动物里的猪猪,对人类,就比较惨了)。

上好的构皮纸,鲜□□细,不易破损,也是明代官方乃奏本所用之纸。

"也不知帝后会选哪一种纸,作为日后的官方用纸。"

**

曜初像方才给父母递樱桃酪一样,递上两种纸。

"父皇母后瞧瞧,竹纸和构皮纸更喜欢哪一种。"

这两种纸在唐之前,也并非没有,譬如晋代就有'逍遥竹素'之语,可见已然有竹纸。

只是制作技术很不稳定,质量有些不够格成为官方用纸。

但现在又不同了,技术是跨越时空经过检验的稳定。

曜初拿了笔墨过来,将两支笔皆是蘸墨后,分别递给父母。

帝后起笔,皆是随手在纸上写了个"敕"字。

敕,乃皇帝诏令之意。

这是帝王最常写的字之一。

而媚娘下意识写完后,略顿笔,又若无其事加了几个字,变成了'帝有敕令'。

皇帝倒未留意对面人写了些什么,他只是研究了一下两张纸写过字后的状态。

"朕倒是觉得竹纸更好一些。侵润保墨,浓淡墨痕皆宜。"

"媚娘觉得呢?"

"两者都好。"

媚娘忽然想起之前姜沃一句话,说什么'小孩子才选择,大人全都要。'不由莞尔。

笑过后对皇帝道:"陛下,竹纸虽好,但到底是蜀中才多好竹。"北方的竹子从质到量都不如蜀地,且北方许多竹子也不适合造纸。

若只选用竹纸作为官方用纸,就如同选剡纸一般,还要每年去蜀地征买,运回长安。

媚娘把笔放下:"但北方倒是适宜种构树。一来省了运纸之费,二来,也省了只用一种公文纸,又出现朝野间皆以'剡纸'为夸,人皆嗜利,剡溪趁夜斩藤私卖之事。"

姜沃也不只给曜初写了信,给媚娘也写了。

剡纸这些年短缺日贵,朝廷原也是下过禁令,不许剡溪之地私下砍伐古藤卖于外地造纸商户。

但这种暴利行当,甭管哪朝哪代,若只靠律法禁止,都一定是禁不住的。毕竟为了百分百的利益,多少人连命都可以不要。

皇帝闻言颔首:"既如此,便都用吧。"

今日听女儿说了如此多纸的事儿,皇帝很是欣慰:"曜初如今,真是独当一面的大人了。"

"这样吧,你既掌出版署,那安排朝堂逐渐换过公文纸之事,就曜初去做吧。"

换纸不是一撮而就的事情。

还要先安排技工去蜀地勘察建造纸署,直到竹纸,构皮纸稳定到一定产量能够供应朝堂使用,才能彻底换过。

这之中牵涉许多部门:吏部、工部、户部、甚至漕运等事。是件很考验计划能力,协调各部能力的差使。

曜初起身应下此事。

而皇帝又拿着这种新式竹纸对着外面阳光看了看纹理,然后笑道:"姜卿实在很擅长捣鼓这些新鲜事物。"

"她要的许多东西,刚开始的时候,还令人摸不到头脑。"比如当时非让船给她千里迢迢从倭国运火山灰。

起初谁听了不觉得荒谬?

不过是灰土,外面不满大街都是?

其实姜沃后来也明白了权力系统之意:她若不是宰相,没有权力,很多事是绝对做不到的。甚至这些秘方在她手上,就是杀身之祸。

而皇帝这句话,倒是勾起了曜初的心绪。

曜初轻声道:"父皇,我也是在筹措出版署之事上,才更加清楚地看到这些年姨母到底做了些什么。"

"这三年,姨母并不在京中。"

"可我在出版署的每一日,做许多事的时候,都觉得......姨母好似就在我身边。"

曜初在往前走的每一步,时常能发现姨母留下来的'礼物'。

比如要出报纸,最要紧的事儿之一,就是压低造纸的成本,如何做?

姨母送来的配方,倒是把原理讲解的很清楚:造纸最重要的就是制浆这一步一-将植物原本的木质破坏掉,变成纤维素,才是能够造纸的前提。

比起靠反复捶打,研磨的机械制浆法,化学制浆无疑更省时省力,能够大大降低造纸的成本。

原理就在这里,看似很简单。

但问题是,化学制浆需要碱,需要比草木灰更高浓度的碱。哪怕有造纸术配方,但若是没有碱这种实物,也全都是无法实现的空中楼阁。

曜初走到这一步的时候,发现,她无需去解决这个问题了--姨母在城建署时,为了水泥混凝土,已经解决过了。

而她再往前走--

出版署实验过许多造纸的原材料,除了树皮、竹子、甘蔗、芦苇等物外,还有......棉花。

而蜡版印刷所需要的蜂蜡则又有荞麦有关。

曜初想起她给姨母寄过荞麦花后,姨母很快回信道荞麦是很好的蜜源作物,可以顺带试试发展养蜂业,毕竟除了蜂蜜,蜂蜡也有很多用处。

那时候,姨母就在设想出版署和蜡版印刷之事了吗?

而除了蜡板外,出版署印刷报纸所需要的特殊油墨里,用的棉籽油也跟之前的棉花脱不了干系。

除了这些前期技术外,姨母提前留给她的,还有玻璃制品带来的银钱支持。

若无资金支持,出版署这种前期多实验,并不太挣钱还很烧钱的署衙,她如何维持下去。

说来,这一年多,除了几封报平安的信,曜初都没有得到姜沃旁的消息。

但曜初在出版署每次发现姨母留下的'礼物'。就总觉得,姨母似乎从未离开她。就像儿时一样,她看书不解之时,就可以捧着书去寻一个答案。

曜初低头看着碗里的乳酪和樱桃:"我真是很想姨母了。"

媚娘倾身拍了拍女儿的手。

她与曜初的心思一般。

皇帝见女儿伤感,就安慰道:"曜初,别伤心了,若是姜卿从海外回来可通音讯,那么一定会尽快赶回京城来的。"

毕竟......

**

登州。

姜沃再次拿起报纸。

她想起《天工开物》中有一句关于造纸改良术后的记载,亦是她的期盼:"万卷百家......基从此起。"

书能万卷入万家,亦能万卷留后世。

"咱们估计要赶回长安了。"

姜沃听到这句话,不由看向门口再熟悉不过的身影--她出海是跟着师父李淳风去的。

"师父怎么这么说?"

李淳风不由无语:"你们不是也拿到报纸了吗?没看吗?"

姜沃:......不好意思,光研究纸去了,还没顾上看内容。

她很快低头在《大唐杂报》上找到了关键的一条--

太子即将大婚。

长安城紫宸宫中。

皇帝拿过曜初递上来的一份奏疏,才打开一看,不由就抬头对媚娘道:"朕每回见曜初奏疏,也不免想起姜卿之密奏。"

皇帝还记得,凡不经过三省六部,直达御前的密奏,姜卿都是简明扼要,文字少,多为表格数据。

就像曾经吏部改革前,姜沃把吏部在册的一万多名文武官员,根据京中与天下各州;散官与实缺官;五品以上与五品以下官员;

科举入仕与荫封入仕......按照不同标准,做了十数个表格。

此时见到女儿之奏,皇帝自不免想起当年。

实在是像。

曜初笑道:"小时候住在姨母家里,还曾用刻花尺帮姨母打过格子。或许父皇当年看得格子,就有女儿描的。"

皇帝难免感慨:那时候曜初被姜卿抱走的时候才满月,如今已然是能为他们分忧的真正的大唐公主了。

他低头看向女儿列的表格。

将从贞观年间起,直到今岁剡纸的朝廷征买价,都列了出来,并且还画成了一道上升的曲线。

此外,还将朝廷年度正式公文剡纸与寻常麻纸、诏书特质的黄纸等纸张的用量也都列了出来。

原始数据来源——辛侍中。

曜初近来与辛侍中打过一番深刻交道后,忽然就明白了,为何姨母当年会把从辛侍中手中赚到几贯钱,当成一件念念不忘开心事。

皇帝看过奏疏,也觉得是件该着手改的事情了。

虽然纸看似是小事,但规定多年的公文用纸,除非来自皇命,不然官员们是不敢随意调换的。哪怕是宰相,深知积弊,也只能在限制用量方面想想办法。

曜初道:"姨母是去过剡溪的。"姜沃在纸上上心,自然去看过官方指定公文用纸的产出地。

"姨母给我写了信,叹道若再下去几十年,只怕就不只是剡纸价昂,而是滕将砍绝。恐后世剡溪不复生藤矣"

"只是当时没有制出能够替代的纸,便没有回禀父皇母后。"

皇帝听了这话凝神道:"曜初的意思是,现在制出来了?"

**

登州。

姜沃放下手里的剡纸:"也不知出版署有无做出竹纸和构皮纸。"

在去过剡溪后,姜沃就随信寄给曜初两种后世明清官方纸张的制纸法。

皆是出自明代《天工开物》,一为竹纸,一为构皮纸(穀纸)。

尤其是竹纸,到了明清后,产出于夹江(四川夹江县)的夹江竹纸,直接被钦定为科举专用'贡纸'。

说来也巧,据记载,夹江造纸还正是起自唐,后来完善于宋明,至明末时,夹江竹纸的手工造纸每一步技术已近乎完美,哪怕到了现代,如不用机器,也没什么可改进的。

而现在,姜沃又把它从明末的书中,扒拉出来,放到这个时间线的大唐。

其实夹江竹纸为保障质量,造法依旧繁复精细。总共七十多道流程,从最开始处理竹子到最后做成一张纸,需要大约两三个月的功夫。

但竹纸跟构皮纸,比如今用的剡纸,都胜在一个最关键的地方:原材料易得!

蜀地漫山遍野的竹子,绝对比剡溪一地的古藤多而且多。

而构皮纸的原材料构树,生长很迅速,而且果子清甜好吃,叶子能够入药,树皮被扒掉专门做纸张后,剩下的木头还是很优质的柴火......姜沃觉得,这种树就像是动物里的猪猪,对人类,就比较惨了)。

上好的构皮纸,鲜□□细,不易破损,也是明代官方乃奏本所用之纸。

"也不知帝后会选哪一种纸,作为日后的官方用纸。"

**

曜初像方才给父母递樱桃酪一样,递上两种纸。

"父皇母后瞧瞧,竹纸和构皮纸更喜欢哪一种。"

这两种纸在唐之前,也并非没有,譬如晋代就有'逍遥竹素'之语,可见已然有竹纸。

只是制作技术很不稳定,质量有些不够格成为官方用纸。

但现在又不同了,技术是跨越时空经过检验的稳定。

曜初拿了笔墨过来,将两支笔皆是蘸墨后,分别递给父母。

帝后起笔,皆是随手在纸上写了个"敕"字。

敕,乃皇帝诏令之意。

这是帝王最常写的字之一。

而媚娘下意识写完后,略顿笔,又若无其事加了几个字,变成了'帝有敕令'。

皇帝倒未留意对面人写了些什么,他只是研究了一下两张纸写过字后的状态。

"朕倒是觉得竹纸更好一些。侵润保墨,浓淡墨痕皆宜。"

"媚娘觉得呢?"

"两者都好。"

媚娘忽然想起之前姜沃一句话,说什么'小孩子才选择,大人全都要。'不由莞尔。

笑过后对皇帝道:"陛下,竹纸虽好,但到底是蜀中才多好竹。"北方的竹子从质到量都不如蜀地,且北方许多竹子也不适合造纸。

若只选用竹纸作为官方用纸,就如同选剡纸一般,还要每年去蜀地征买,运回长安。

媚娘把笔放下:"但北方倒是适宜种构树。一来省了运纸之费,二来,也省了只用一种公文纸,又出现朝野间皆以'剡纸'为夸,人皆嗜利,剡溪趁夜斩藤私卖之事。"

姜沃也不只给曜初写了信,给媚娘也写了。

剡纸这些年短缺日贵,朝廷原也是下过禁令,不许剡溪之地私下砍伐古藤卖于外地造纸商户。

但这种暴利行当,甭管哪朝哪代,若只靠律法禁止,都一定是禁不住的。毕竟为了百分百的利益,多少人连命都可以不要。

皇帝闻言颔首:"既如此,便都用吧。"

今日听女儿说了如此多纸的事儿,皇帝很是欣慰:"曜初如今,真是独当一面的大人了。"

"这样吧,你既掌出版署,那安排朝堂逐渐换过公文纸之事,就曜初去做吧。"

换纸不是一撮而就的事情。

还要先安排技工去蜀地勘察建造纸署,直到竹纸,构皮纸稳定到一定产量能够供应朝堂使用,才能彻底换过。

这之中牵涉许多部门:吏部、工部、户部、甚至漕运等事。是件很考验计划能力,协调各部能力的差使。

曜初起身应下此事。

而皇帝又拿着这种新式竹纸对着外面阳光看了看纹理,然后笑道:"姜卿实在很擅长捣鼓这些新鲜事物。"

"她要的许多东西,刚开始的时候,还令人摸不到头脑。"比如当时非让船给她千里迢迢从倭国运火山灰。

起初谁听了不觉得荒谬?

不过是灰土,外面不满大街都是?

其实姜沃后来也明白了权力系统之意:她若不是宰相,没有权力,很多事是绝对做不到的。甚至这些秘方在她手上,就是杀身之祸。

而皇帝这句话,倒是勾起了曜初的心绪。

曜初轻声道:"父皇,我也是在筹措出版署之事上,才更加清楚地看到这些年姨母到底做了些什么。"

"这三年,姨母并不在京中。"

"可我在出版署的每一日,做许多事的时候,都觉得......姨母好似就在我身边。"

曜初在往前走的每一步,时常能发现姨母留下来的'礼物'。

比如要出报纸,最要紧的事儿之一,就是压低造纸的成本,如何做?

姨母送来的配方,倒是把原理讲解的很清楚:造纸最重要的就是制浆这一步一-将植物原本的木质破坏掉,变成纤维素,才是能够造纸的前提。

比起靠反复捶打,研磨的机械制浆法,化学制浆无疑更省时省力,能够大大降低造纸的成本。

原理就在这里,看似很简单。

但问题是,化学制浆需要碱,需要比草木灰更高浓度的碱。哪怕有造纸术配方,但若是没有碱这种实物,也全都是无法实现的空中楼阁。

曜初走到这一步的时候,发现,她无需去解决这个问题了--姨母在城建署时,为了水泥混凝土,已经解决过了。

而她再往前走--

出版署实验过许多造纸的原材料,除了树皮、竹子、甘蔗、芦苇等物外,还有......棉花。

而蜡版印刷所需要的蜂蜡则又有荞麦有关。

曜初想起她给姨母寄过荞麦花后,姨母很快回信道荞麦是很好的蜜源作物,可以顺带试试发展养蜂业,毕竟除了蜂蜜,蜂蜡也有很多用处。

那时候,姨母就在设想出版署和蜡版印刷之事了吗?

而除了蜡板外,出版署印刷报纸所需要的特殊油墨里,用的棉籽油也跟之前的棉花脱不了干系。

除了这些前期技术外,姨母提前留给她的,还有玻璃制品带来的银钱支持。

若无资金支持,出版署这种前期多实验,并不太挣钱还很烧钱的署衙,她如何维持下去。

说来,这一年多,除了几封报平安的信,曜初都没有得到姜沃旁的消息。

但曜初在出版署每次发现姨母留下的'礼物'。就总觉得,姨母似乎从未离开她。就像儿时一样,她看书不解之时,就可以捧着书去寻一个答案。

曜初低头看着碗里的乳酪和樱桃:"我真是很想姨母了。"

媚娘倾身拍了拍女儿的手。

她与曜初的心思一般。

皇帝见女儿伤感,就安慰道:"曜初,别伤心了,若是姜卿从海外回来可通音讯,那么一定会尽快赶回京城来的。"

毕竟......

**

登州。

姜沃再次拿起报纸。

她想起《天工开物》中有一句关于造纸改良术后的记载,亦是她的期盼:"万卷百家......基从此起。"

书能万卷入万家,亦能万卷留后世。

"咱们估计要赶回长安了。"

姜沃听到这句话,不由看向门口再熟悉不过的身影--她出海是跟着师父李淳风去的。

"师父怎么这么说?"

李淳风不由无语:"你们不是也拿到报纸了吗?没看吗?"

姜沃:......不好意思,光研究纸去了,还没顾上看内容。

她很快低头在《大唐杂报》上找到了关键的一条--

太子即将大婚。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