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185TXT > 历史 > [大唐]武皇第一女官 > 第333章 吐蕃求和亲

“和亲?”

曜初闻言,边思索此事边下意识端起茶来喝了一口。入口觉得茶水甚苦,不由一怔。

崔朝莞尔:“消火气的药草茶。”

曜初闻言,倒当真把这一杯喝尽了:这两日确实给她急得上火。

今日听姨父一言点破她的心思,曜初才强迫自己先把心思转到正事上来。

到底是做了多年镇国公主,也是做决断做惯了的人。

哪怕一听‘和亲’二字,曜初下意识心底不喜,但还是先道:“姨父久在鸿胪寺,必能明察吐蕃之意。”

“吐蕃欲和亲,是哪种和亲?”

没错,都是和亲,种类和意义也完全不同。

以汉朝为例,虽说纵观西汉二百多年的历史,和亲的对象基本都是‘匈奴’和‘乌孙’。

但……

和亲的对象没变,和亲的类型和意义却变了——其根本,还是跟汉朝和匈奴实力相关。

汉初,国力兵力皆不强,和亲是作为弱势的一方,是低姿态的,为了延缓战事为争取更多的时间。

到了汉武帝后,与匈奴算是攻守异位,便断了与匈奴的和亲,转为与‘乌孙’和亲,是为了结好盟国,拉着乌孙一起孤立‘匈奴’的一种手腕。

到了西汉后期,倒是又换了一种和亲:匈奴连年战败自己内部又分裂不安,于是主动来汉求亲,以求结好。

故而曜初有此一问。

吐蕃这次提出和亲,是哪一种和亲?

希望不是那种看不清自己,威胁着‘若不和亲就要寇边’的找打式求和亲。

崔朝替曜初又倒了一杯消火的茶,然后平和道:“此番前来的吐蕃使臣,是摄政王后赤玛伦的亲弟弟:提出的是‘愿守北蕃,累世称臣’的求和亲。”

这八个字倒也不是随意来的,而是有典故的,可见吐蕃这些年也没少研究中原文化——

《汉书·陈汤传》中有记:“呼韩邪单于见郅支已诛,且喜且惧,乡风驰义,稽首来宾,愿守北藩,累世称臣。”*

这是表示臣服的求和亲。

大约是从前战败,此番入京原想着窥探掂量下新朝女帝的分量,结果被火药再次闪瞎到了——

说来,四夷诸邦朝贡,自然也会收到上国‘馈赠’。

今岁四夷收到的回礼中,就有一对小烟花。

也是姜握对照着史册上几乎是最早有记载的烟花,让城建署做的:名曰地老鼠,即外型是老鼠的形状,点着尾巴上的引线,就可以看到这只烟花满地乱窜,姜握觉得很有意思。

四夷见收到此物为‘馈赠’,多有讶异:天/朝居然拿贵如黄金的焰火来做‘回赠四夷之礼’!(姜握:其实比货真价实的绸缎、布帛等物成本低多了)。

但这种‘大手笔’,在某些四夷看火药很珍贵,而且他们也见过鸿胪寺的演示,见这地老鼠点着后满地转圈,尾巴上呲呲冒火花,看着是很喜庆的。

但,不知为何,觉得自己就像是被火药追的‘呲呲呲’乱跑的老鼠。

其实姜握送这倒没有旁的意思:主要是老鼠体积小,比较不浪费火药……毕竟是赠品,总不能做一对老虎送人,那简直要赔死。

而在与中原产生过‘摩擦’的四夷中,又以吐蕃人看火药,跟其余藩邦还不同。

旁人是被震慑住,只有他们在数年前,是实实在在被火药打懵过。

甚至吐谷浑一战后,吐蕃王芒松芒赞还很快病死了。

然后被迫签了求和书。

而那一仗的后果除了俯首称臣外,还有几个‘后果’,此番吐蕃使者入神都,还见到了:当年战败后,吐蕃送质子进长安,其中除了吐蕃王族血脉,更有钦陵的亲子弓仁,以及吐蕃摄政王后赤玛伦母族的子侄。

如今这些番邦质子,也转移到神都来,正在一处读书——没错,各番邦质子之多,都已经可以单独组成一个班级了。

而且把他们放在一起读书,都省了不少鸿胪寺特派人员的监督工作:他们彼此就举报。

正所谓最在意的还得是敌人。

比如新罗和倭国的使节,今岁就为了上元佳节上的一个座位吵吵起来了。

因上元节殿中多置彩灯烟花屏,不免占了许多地方,因此四夷的座次排布的更鲜明,不似除夕夜般松散,自然就有位置好与不好的。

倭国使臣就觉得自家座位不够好。当然,重点不是自家座位不够好,而是新罗的座位比他们的好。

倭国使臣当场就找维持秩序的鸿胪寺官员道:“自古至今,新罗之朝贡我国久矣,今日我反在其座下,”

新罗使臣一听也不乐意了:从前是从前,那现在大家不都是一样的属国,你咋还搞啥从古至今呢?而且要论从古至今,倭国也不是没败给过新罗啊!

鸿胪寺官员劝而不成,还惊动了圣神皇帝。

结果就很惨,要知道从除夕后皇帝就在为宰相的心态发愁,上元佳节刚开始,又被辛相那句‘以后不过了?’扎了一下心口。

偏生皇帝知道辛相并非有意,还不好深责。

遇到两个争座位的属国,就一并给‘请’出去了,集体失去了座位。甚至旁边看热闹没有劝的百济,也跟着吃了点挂落。

而除了倭国跟新罗,突厥和吐蕃的质子关系搞得也很紧张:毕竟当年吐蕃是拉着突厥一起在边境作乱的。

结果吐蕃那边败于文成和薛仁贵也罢了,起码还是真刀真枪打了。然而突厥那边就比较惨,被裴行俭骗得,都没打仗首领就被人抓走了。

这……

于是昔日‘盟友’的质子们齐聚神都时,彼此自然就很看不顺眼。

突厥一口咬定:都是吐蕃的错,你居然坑我们谋反。

然而吐蕃却觉得:我唯一的错就是选错了盟友,你们也太拉了。

总之,这个新岁,四夷使节之间‘不蒸馒头争口气’,如新罗和倭国一般的事儿不少,为了一个座位就能人头打成狗脑子。

因而这回崔朝在四方馆,除了做接待工作,还做了不少‘居委会调解工作’。

当然,也没有忘记趁此机会跟敌对的国家们,都谈谈生意,因而谈到了不少低的惊人的价格。

有这些大前提在先,吐蕃提出和亲,便是老实恭谨的态度。

但无论吐蕃是什么态度,到底是提出了和亲,朝堂就要议这件事。

听崔朝分析过吐蕃的心思和如今的处境,曜初也就明白,为何姨父说这次的事儿,倒不在于‘和亲’许不许。

因吐蕃的态度放的很卑微,也自然不会也不能打主意到真正的公主身上。

圣神皇帝就两个女儿,还有一个冠以镇国之名——还是那句话,实力在关系里决定一切。

若此时吐蕃国力强大到能够虎视中原,那说不得还真敢求‘真正的嫡出公主’。

但这次求和亲,确实提都没提这件事,只表示愿与本朝‘代建君臣舅甥之谊。虽曰两国,有同一家。’*

说吐蕃这个要求后,脑海中还闪过一个地狱笑话:舅甥之谊……

哪种舅甥,先帝与长孙无忌那种舅甥吗?

总之,吐蕃此次求和亲,就要个名头。

按照自汉以来的规矩,基本就是挑一个宗室女记在皇帝/亲王名下,然后封公主和亲去。

当然,姜握是知道,陛下不会再选公主去和亲,别说宗室女,如汉元帝时送五个宫女去和亲,都不会行。

然,朝臣们必然会就此提出一个问题。

陛下,若是要和亲,如今您是帝王,自然以武氏一脉为宗亲。可……您还没有封武氏宗亲,他们都还在边地吃土呢。

若是和亲,那陛下难道要拿李唐的宗室女去和亲吗?

不太合适吧。

故而最后崔朝送曜初离开鸿胪寺时还道:“若武氏宗亲归朝,不说他们本身生不生乱,必要有人借他们生乱。”

曜初颔首:“我已有准备,多谢姨父告知。”

**

这是个有些漫长的夜晚。

次日,圣神皇帝醒来皇帝素来精神很好,但昨日到底是醉了酒,早起醒来的时候,是难得的有些头昏沉沉,而且思维启动的慢。

于是她是先下意识坐起来,才看到——

身上盖着一件鹤氅,屋内无人,但窗外……有一只半大的鹤,在盯着她,而且正在努力把头往窗内伸,似乎要跟她说什么。

那一瞬间,皇帝连心跳都停了一下。

尤其是忽然有太过熟悉的声音传话了!

果然是她,原来她竟然是能自由切换鹤身与人身吗?

这若是让人撞见可如何是好!

于是皇帝猛然推开窗子,想要让她赶紧躲进来。

“陛下,你刚起来,如何能这样吹风?”

皇帝的手停在窗子上,然后慢慢转身。

一来,是方才窗户大开时候的凌冽晨风,让皇帝头脑清醒了过来,二来……她也终于分清了声音的来源,是从背后而来的。

圣神皇帝终于转过了身子,就见姜握拎着食盒站在她旁边。

此时姜握搁下食盒来关窗户,边念叨:“方才我走的时候,恐屋里炭气太重,所以开了一线窗户,偏生就让它顶开了。”

圣神皇帝按住额头:朕真是醉了。还好方才没有对着鹤唤人的名字,否则真是要丢人了。她应当也没看出来……

才想到这儿,却见姜握边轻柔地把鹤的脑袋往外推,边笑道:“姐姐刚刚,是不是把这只鹤认作我了?”

圣神皇帝:……

她转头去看这只鹤,现下也知道它为何在窗边盯自己了,准确来说,是盯自己旁边——想来是姜握离开前,怕她醉酒醒来后口渴,所以在旁边放了茶点鲜果,有冬日里很难得的窖藏的樱桃。

这些仙鹤也是被喂的嘴刁,估计是只吃鱼吃腻了,冬日又没有什么新鲜的浆果野果寻来吃,溜达到这里后,就丝毫不怕人的想要‘打劫御用鲜果’。

这不,此时姜握想把它推出去关窗,这只鹤都不情愿,纤长的脖子转来转去,依旧是努力伸向桌子。

姜握到底给了它两枚樱桃才算完。

圣神皇帝围观全程,颔首认真道:“那日你说的话没错,是该教教它们规矩,不能再让它们这般拦路打劫,不劳而获!”

好在没让旁人看到。

皇帝边用勺子拌黄鱼饭,边问道:“昨日有什么要事吗?朕昨日的奏疏还没看。”

偏生今早又有常朝——常朝是三日一次。正月十六日大朝会,今日十九,正好便是常朝。

可见,当皇帝没有完成‘作业’就要去‘上课’时,不免也要虚上一虚。

不过好在,她对面的宰相总任百司,且昨日是好好办公了的。

“有一件事,昨日鸿胪寺应当上了奏报。”姜握顿了顿:“陛下既然未的‘吐蕃求和亲事’,再与陛下道来。

圣神皇帝慢悠悠用过黄鱼饭后,才觉得整个人神清气爽,彻底恢复了往日的沉潜刚克之神采——

“武氏,沾着与朕一同的姓氏罢了。”

“白吃了朕这些年的粮米,也该为国做些微不足道的贡献。”

“和亲?”

曜初闻言,边思索此事边下意识端起茶来喝了一口。入口觉得茶水甚苦,不由一怔。

崔朝莞尔:“消火气的药草茶。”

曜初闻言,倒当真把这一杯喝尽了:这两日确实给她急得上火。

今日听姨父一言点破她的心思,曜初才强迫自己先把心思转到正事上来。

到底是做了多年镇国公主,也是做决断做惯了的人。

哪怕一听‘和亲’二字,曜初下意识心底不喜,但还是先道:“姨父久在鸿胪寺,必能明察吐蕃之意。”

“吐蕃欲和亲,是哪种和亲?”

没错,都是和亲,种类和意义也完全不同。

以汉朝为例,虽说纵观西汉二百多年的历史,和亲的对象基本都是‘匈奴’和‘乌孙’。

但……

和亲的对象没变,和亲的类型和意义却变了——其根本,还是跟汉朝和匈奴实力相关。

汉初,国力兵力皆不强,和亲是作为弱势的一方,是低姿态的,为了延缓战事为争取更多的时间。

到了汉武帝后,与匈奴算是攻守异位,便断了与匈奴的和亲,转为与‘乌孙’和亲,是为了结好盟国,拉着乌孙一起孤立‘匈奴’的一种手腕。

到了西汉后期,倒是又换了一种和亲:匈奴连年战败自己内部又分裂不安,于是主动来汉求亲,以求结好。

故而曜初有此一问。

吐蕃这次提出和亲,是哪一种和亲?

希望不是那种看不清自己,威胁着‘若不和亲就要寇边’的找打式求和亲。

崔朝替曜初又倒了一杯消火的茶,然后平和道:“此番前来的吐蕃使臣,是摄政王后赤玛伦的亲弟弟:提出的是‘愿守北蕃,累世称臣’的求和亲。”

这八个字倒也不是随意来的,而是有典故的,可见吐蕃这些年也没少研究中原文化——

《汉书·陈汤传》中有记:“呼韩邪单于见郅支已诛,且喜且惧,乡风驰义,稽首来宾,愿守北藩,累世称臣。”*

这是表示臣服的求和亲。

大约是从前战败,此番入京原想着窥探掂量下新朝女帝的分量,结果被火药再次闪瞎到了——

说来,四夷诸邦朝贡,自然也会收到上国‘馈赠’。

今岁四夷收到的回礼中,就有一对小烟花。

也是姜握对照着史册上几乎是最早有记载的烟花,让城建署做的:名曰地老鼠,即外型是老鼠的形状,点着尾巴上的引线,就可以看到这只烟花满地乱窜,姜握觉得很有意思。

四夷见收到此物为‘馈赠’,多有讶异:天/朝居然拿贵如黄金的焰火来做‘回赠四夷之礼’!(姜握:其实比货真价实的绸缎、布帛等物成本低多了)。

但这种‘大手笔’,在某些四夷看火药很珍贵,而且他们也见过鸿胪寺的演示,见这地老鼠点着后满地转圈,尾巴上呲呲冒火花,看着是很喜庆的。

但,不知为何,觉得自己就像是被火药追的‘呲呲呲’乱跑的老鼠。

其实姜握送这倒没有旁的意思:主要是老鼠体积小,比较不浪费火药……毕竟是赠品,总不能做一对老虎送人,那简直要赔死。

而在与中原产生过‘摩擦’的四夷中,又以吐蕃人看火药,跟其余藩邦还不同。

旁人是被震慑住,只有他们在数年前,是实实在在被火药打懵过。

甚至吐谷浑一战后,吐蕃王芒松芒赞还很快病死了。

然后被迫签了求和书。

而那一仗的后果除了俯首称臣外,还有几个‘后果’,此番吐蕃使者入神都,还见到了:当年战败后,吐蕃送质子进长安,其中除了吐蕃王族血脉,更有钦陵的亲子弓仁,以及吐蕃摄政王后赤玛伦母族的子侄。

如今这些番邦质子,也转移到神都来,正在一处读书——没错,各番邦质子之多,都已经可以单独组成一个班级了。

而且把他们放在一起读书,都省了不少鸿胪寺特派人员的监督工作:他们彼此就举报。

正所谓最在意的还得是敌人。

比如新罗和倭国的使节,今岁就为了上元佳节上的一个座位吵吵起来了。

因上元节殿中多置彩灯烟花屏,不免占了许多地方,因此四夷的座次排布的更鲜明,不似除夕夜般松散,自然就有位置好与不好的。

倭国使臣就觉得自家座位不够好。当然,重点不是自家座位不够好,而是新罗的座位比他们的好。

倭国使臣当场就找维持秩序的鸿胪寺官员道:“自古至今,新罗之朝贡我国久矣,今日我反在其座下,”

新罗使臣一听也不乐意了:从前是从前,那现在大家不都是一样的属国,你咋还搞啥从古至今呢?而且要论从古至今,倭国也不是没败给过新罗啊!

鸿胪寺官员劝而不成,还惊动了圣神皇帝。

结果就很惨,要知道从除夕后皇帝就在为宰相的心态发愁,上元佳节刚开始,又被辛相那句‘以后不过了?’扎了一下心口。

偏生皇帝知道辛相并非有意,还不好深责。

遇到两个争座位的属国,就一并给‘请’出去了,集体失去了座位。甚至旁边看热闹没有劝的百济,也跟着吃了点挂落。

而除了倭国跟新罗,突厥和吐蕃的质子关系搞得也很紧张:毕竟当年吐蕃是拉着突厥一起在边境作乱的。

结果吐蕃那边败于文成和薛仁贵也罢了,起码还是真刀真枪打了。然而突厥那边就比较惨,被裴行俭骗得,都没打仗首领就被人抓走了。

这……

于是昔日‘盟友’的质子们齐聚神都时,彼此自然就很看不顺眼。

突厥一口咬定:都是吐蕃的错,你居然坑我们谋反。

然而吐蕃却觉得:我唯一的错就是选错了盟友,你们也太拉了。

总之,这个新岁,四夷使节之间‘不蒸馒头争口气’,如新罗和倭国一般的事儿不少,为了一个座位就能人头打成狗脑子。

因而这回崔朝在四方馆,除了做接待工作,还做了不少‘居委会调解工作’。

当然,也没有忘记趁此机会跟敌对的国家们,都谈谈生意,因而谈到了不少低的惊人的价格。

有这些大前提在先,吐蕃提出和亲,便是老实恭谨的态度。

但无论吐蕃是什么态度,到底是提出了和亲,朝堂就要议这件事。

听崔朝分析过吐蕃的心思和如今的处境,曜初也就明白,为何姨父说这次的事儿,倒不在于‘和亲’许不许。

因吐蕃的态度放的很卑微,也自然不会也不能打主意到真正的公主身上。

圣神皇帝就两个女儿,还有一个冠以镇国之名——还是那句话,实力在关系里决定一切。

若此时吐蕃国力强大到能够虎视中原,那说不得还真敢求‘真正的嫡出公主’。

但这次求和亲,确实提都没提这件事,只表示愿与本朝‘代建君臣舅甥之谊。虽曰两国,有同一家。’*

说吐蕃这个要求后,脑海中还闪过一个地狱笑话:舅甥之谊……

哪种舅甥,先帝与长孙无忌那种舅甥吗?

总之,吐蕃此次求和亲,就要个名头。

按照自汉以来的规矩,基本就是挑一个宗室女记在皇帝/亲王名下,然后封公主和亲去。

当然,姜握是知道,陛下不会再选公主去和亲,别说宗室女,如汉元帝时送五个宫女去和亲,都不会行。

然,朝臣们必然会就此提出一个问题。

陛下,若是要和亲,如今您是帝王,自然以武氏一脉为宗亲。可……您还没有封武氏宗亲,他们都还在边地吃土呢。

若是和亲,那陛下难道要拿李唐的宗室女去和亲吗?

不太合适吧。

故而最后崔朝送曜初离开鸿胪寺时还道:“若武氏宗亲归朝,不说他们本身生不生乱,必要有人借他们生乱。”

曜初颔首:“我已有准备,多谢姨父告知。”

**

这是个有些漫长的夜晚。

次日,圣神皇帝醒来皇帝素来精神很好,但昨日到底是醉了酒,早起醒来的时候,是难得的有些头昏沉沉,而且思维启动的慢。

于是她是先下意识坐起来,才看到——

身上盖着一件鹤氅,屋内无人,但窗外……有一只半大的鹤,在盯着她,而且正在努力把头往窗内伸,似乎要跟她说什么。

那一瞬间,皇帝连心跳都停了一下。

尤其是忽然有太过熟悉的声音传话了!

果然是她,原来她竟然是能自由切换鹤身与人身吗?

这若是让人撞见可如何是好!

于是皇帝猛然推开窗子,想要让她赶紧躲进来。

“陛下,你刚起来,如何能这样吹风?”

皇帝的手停在窗子上,然后慢慢转身。

一来,是方才窗户大开时候的凌冽晨风,让皇帝头脑清醒了过来,二来……她也终于分清了声音的来源,是从背后而来的。

圣神皇帝终于转过了身子,就见姜握拎着食盒站在她旁边。

此时姜握搁下食盒来关窗户,边念叨:“方才我走的时候,恐屋里炭气太重,所以开了一线窗户,偏生就让它顶开了。”

圣神皇帝按住额头:朕真是醉了。还好方才没有对着鹤唤人的名字,否则真是要丢人了。她应当也没看出来……

才想到这儿,却见姜握边轻柔地把鹤的脑袋往外推,边笑道:“姐姐刚刚,是不是把这只鹤认作我了?”

圣神皇帝:……

她转头去看这只鹤,现下也知道它为何在窗边盯自己了,准确来说,是盯自己旁边——想来是姜握离开前,怕她醉酒醒来后口渴,所以在旁边放了茶点鲜果,有冬日里很难得的窖藏的樱桃。

这些仙鹤也是被喂的嘴刁,估计是只吃鱼吃腻了,冬日又没有什么新鲜的浆果野果寻来吃,溜达到这里后,就丝毫不怕人的想要‘打劫御用鲜果’。

这不,此时姜握想把它推出去关窗,这只鹤都不情愿,纤长的脖子转来转去,依旧是努力伸向桌子。

姜握到底给了它两枚樱桃才算完。

圣神皇帝围观全程,颔首认真道:“那日你说的话没错,是该教教它们规矩,不能再让它们这般拦路打劫,不劳而获!”

好在没让旁人看到。

皇帝边用勺子拌黄鱼饭,边问道:“昨日有什么要事吗?朕昨日的奏疏还没看。”

偏生今早又有常朝——常朝是三日一次。正月十六日大朝会,今日十九,正好便是常朝。

可见,当皇帝没有完成‘作业’就要去‘上课’时,不免也要虚上一虚。

不过好在,她对面的宰相总任百司,且昨日是好好办公了的。

“有一件事,昨日鸿胪寺应当上了奏报。”姜握顿了顿:“陛下既然未的‘吐蕃求和亲事’,再与陛下道来。

圣神皇帝慢悠悠用过黄鱼饭后,才觉得整个人神清气爽,彻底恢复了往日的沉潜刚克之神采——

“武氏,沾着与朕一同的姓氏罢了。”

“白吃了朕这些年的粮米,也该为国做些微不足道的贡献。”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