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185TXT > 历史 > [大唐]武皇第一女官 > 第189章 公主出使之功

冬日下过一场大雪之后,长安城的天空蓝的近乎透明。

只是姜沃是到过吐蕃藏地高原之上的,见过蓝的简直让人发晕的天。

她看到这明蓝就不免想起文成。

于是也跟对坐之人提起文成。

茶水滚烫,自杯中升起袅袅白色热雾。

就坐在姜沃对面的李勣大将军,听她提起文成公主,也不吝赞叹颔首道:"公主持节西域,慰定四夷,颇有汉代冯使旧风。"

李勣大将军亦想起了汉代女使冯燎--毕竟时人赞人,习惯就是赞'类先贤'。

比如从前夸王勃文采惊人乃'王家之宝树',正是类东晋谢玄'谢家玉树。'

故而李勣赞文成公主时,也很自然比以冯僚,毕竟......史书之上也只有这一位正式持节的女使。他想要找个别的'先贤'来夸文成公主还找不出来。

姜沃思及一事不由含笑:此时李勣大将军夸文成,想来想去也只能冯僚一位'先贤'能为比。但将来后人再夸女使,就亦有文成可以为'先贤'了。

毕竟,李勣大将军方才那句'持节西域,慰定四夷',并不是虚赞,而是文成作为使节的'实绩'。

就在禄东赞病逝,吐蕃全面收缩兵线后,文成作为大唐正使,亲至'引月'、'疏勒'二国出使,令两国不战而降之:这两国便是之前与吐蕃结盟,一直在大唐安西四镇之一的于阗附近蠢蠢欲动的西域小国。

说来,自从禄东赞病亡,吐蕃不得不退兵回去"闭门掰扯内政"后,这两个小国顿时就麻爪了--这简直相当于跟着大哥出门打群架,结果大哥家有事先走了,只留下两个小弟,家就在这里,跑又跑不了。

转头看看已经全副武装的对手(大唐),不免瑟瑟发抖,这,这,他们原来只是等着两虎相争,跟着捡漏的。可不是来直面老虎的。

文成就趁此时机,与安西大都护薛仁贵两人商议好,一个人唱白脸,一个人唱红脸--

文成作为正使,又是大唐的公主,庄严慈悲表示大唐向来'安抚四夷的友善之意';薛仁贵作为将领,则率兵至于阗,大军压境,对两国之前与吐蕃'勾结'之事,表达了强烈不满,欲代大唐'镇之'。

如此又拉又打,经过一番两方都'十分满意'地会谈,引月、疏勒二国不战而降,其国王亲入长安请归降。

十日前刚刚到京城,如今还就住在鸿胪寺中。

此乃使臣大功,自当论赏。只是文成公主已经是位比亲王,爵位上无可赏,二圣就为其加实封食邑。

文成此举,也确实已颇有冯僚冯使节当年'持汉节,行于诸国,皆敬信之'的风采了。

英国公府院中多植松柏,冬日亦不凋,依旧是一片苍绿。

近来又下过雪,松枝上还压着厚厚一层雪,一阵风吹过来,便有雪簌簌之声。

姜沃隔着窗子赏了一会儿院中松柏,转头见李勣大将军杯中已空,就取过小火炉上的紫砂壶,替他倾茶。

然后继续与大将军漫谈朝堂事--说来,许敬宗连上三道致仕奏疏,请辞之意坚决,皇帝也就准了。然而李勣大将军无论上多少道致仕奏疏,皇帝也不肯批准,很坚持表示,放假可以,但不放人。

李勣上一道致仕奏疏,皇帝就跟人谈一次话。

最近一次甚至还搞起了'哀兵之策',对李勣道:"朕不过绮纨之岁时,先帝便以朕托付于大将军,数十年来多有倚仗。如今朕为风疾所扰,太子又年少仁弱,若无大将军在朝上,朕昼夜难安。必风疾更重。"

诉苦后又带着无限惆怅和伤感道:"自然,若是大将军依旧坚辞,朕也无可奈何,只有准奏。"

然后皇帝按着他的额头,面色如雪声音虚弱问道:"不知大将军意下如何?"

李勣:……

那他还能意下如何,只能继续坚持罢了。

更言道'自此,再无上书请辞事,必以此躯为陛下镇守朝堂至终。'

皇帝闻言倒是真的伤感起来,又格外加以尊荣--早在几年前,皇帝就特有旨意:李勣大将军入皇城后,特许可乘车马,不必步行至尚书省。

只是李为人谨慎,除非真的身体不适,否则依旧是坚持步行于皇城内,风雨无阻。

此番皇帝就特意又给李勣指了两个宦官,专门负责驾车或是牵马,要求李勣日后不必步行劳累。

又道:"夏日酷暑,冬日严寒之季,大将军亦不必每日出门,辛苦至尚书省,可多于府中修养--令姜卿至府中将要事说与大将军就是。"

姜沃听闻此事:谢谢你,陛下。

不免又想起了那句话:我的命也是命啊。

不过腹诽归腹诽,她还是很愿意到英国公府,这也算是很好的过渡期--他已经带了姜沃几年了,之前尚书省诸事还是他这个尚书左仆射最后决断,可将来他不在了,必要姜沃来断各部诸事。

那也该从如今开始历练起起文成公主,李勣不免想起其余的公主,因而感叹道:"自平阳昭公主起,大唐公主多有英气之风。"

又问姜沃:"昭公主的追谥之礼如何?"

李勣大将军所说之事,乃以长乐公主为首的几位公主上奏,为平阳昭公主请追'双谥'之事。

平阳公主原本是单谥'昭',故称平阳昭公主。谥法有云:明德有功曰昭。公主谥号的话便是:"若无姑姑当年率兵征战,首开公主置幕府之制。如今公主只怕也难有幕府,我们自是受了平阳姑姑的遗泽。"

"如今姑姑不在了,其后人也皆不在。那么,为姑姑请追谥之事,自然该我们来朝堂议过,为公主追谥为'昭武',亦追赠'左骁卫大将军'--就如宰辅文臣故去后,多追封诸如司空等三公三师之荣,武将过世后,则多追赠一个大将军之位。

如今平阳昭公主,才算得了与战功匹配的哀荣。

姜沃颔首回答英国公:"礼部和宗人府都已经备齐典仪。"

又想起李勣大将军那句'大唐公主多有英气之风',不由一笑,何止公主。

明代文人评价大唐,便是'终唐一世,非常妇人居多焉'。

姜沃捧着热茶,望着外头青松覆雪,心中很安然:在这条时间线上,后世许敬宗。"

听李勣大将军这么说,姜沃不由一怔,甚至有点惊讶:"这......许郡公才致仕,人就没了吗?"

她怎么没听说?按理说不应该在家中修养的大将军都知道了,她还不知道啊。

李勣闻言失笑:"不是。"想了想,自己的话确实有歧义,就又明确了一下:"他还活着呢。"

他接着道:"许敬宗离京前,曾单独设宴邀了我一回。"

姜沃不免问道:"大将军去了?"

她知道,李勣与许敬宗的关系也平平,皆是官场同僚,私下并不往来。一来许敬宗是出了名的"家宅混乱"好色贪财"--其实姜沃有怀疑过,许敬宗致仕这么干脆,又直接带着家人和多年家产离京归乡,是不是被戴至德之事惊到了。

生怕自己也被大理寺查了落个晚节不保,还不如早早抽身退步(简称跑路)。

毕竟大唐没有后世'贪污腐败倒查二十年'退休不是保护伞'的规矩。致仕之人只要不牵扯进什么谋反大案,还是能够平安富贵终老的。

而李勣大将军不喜许敬宗,还有一桩缘由:当年许敬宗之父为宇文化及所杀,许敬宗为活命,却'舞蹈以求'杀父仇人。

姜沃知道,李勣大将军看似多与人为善,其实与人深交很谨慎。

从前李勣大将军从未赴过许敬宗的私下独邀。

这回......

"我收到那张名刺时,原是想推拒了的,但后来还是去了。"李勣大将军亦望着窗外雪松:"贞观年间故人还在世者,寥寥无几,他到底是贞观初就在朝上的旧臣,我便去了。"

"许敬宗是有一事请托。"

姜沃想起方才大将军的话,很快了然:"许郡公担心自己将来的谥号?"

李勣颔首:"他本身私德有亏,这些年又把世家得罪狠了--想想自己身后事,难免有些担心被上个'恶谥',想要托我到时候替他多说几句好话。"

姜沃心道:许敬宗的谥号,这还真不好说。

"大将军应了吗?"

李勣摇头:"谥号自在人心。他这一世,有才无德,有功有过。到头来朝堂如何公议,自有定夺。"

李勃神色很淡然:"正如我的谥号到底如何,只由后人公定吧。"

姜沃正在执壶的手不由一顿。

李说起他的谥号时,姜沃也不免心口一跳。其实......何止在皇帝心里,英国公与朝臣不同,在姜沃心里,亦是如此。

李勣大将军倒是无所谓,很快说起了旁事--

"我去赴约,不过是为了贞观年间那些旧人罢了。"

其实李去赴许敬宗的约,想见到的何尝是许敬宗,而是许多再也见不到的故人。

他抬手指了指窗外的雪,对姜沃道:"我第一回见到魏相,就是这样一个雪天。

"那时候,我还未归顺大唐,是在先魏李公(李密)麾下效力。"

"我攻下黎阳仓后,初次见到了还很年轻的魏相,一见便相谈甚欢--后到这儿转头,看着姜沃,心中不无感慨:数十年过去了,与他对坐之人换了多少啊。

"对了,还有道国公戴胄。"李对姜沃道:"你翻了四十年前的旧档,得知他于贞观初年做宰相之事,那你可知他又是如何归于大唐的?"

姜沃还真没往前翻,不由摇头。

李勣笑道:"是平虎牢关一战一-当时他还是郑州长史,被我抓到了,荐于高祖。"

姜沃也不由笑了:"怪道人多谓大将军有知人之鉴。"

做官至英国公,是真臻于化境。

早年他便有举荐戴胄这等未来宰相的先例,何况如今--

如今朝上重臣,多有英国公举荐之人:比如现任中书省侍郎(王神玉下属、中书省二把手)郭正一,就是当年李勣大将军的军记官,其人经行军伍明习政事,如今在中书省这个负责拟诏的署衙中,文辞诏敕多出于其手。

王神玉再次有了省心的属下,素日依旧快活当他的甩手掌柜。

再比如现任兵部尚书郝处俊,也是当年随李勣大将军讨伐高句丽的有功之臣。

对有才能的后辈,李勣大将军多不吝栽培提拔。

姜沃自己亦是英国公栽培提拔过的后辈。

姜沃正想到这里,就听李勣大将军嘱咐道:"户部近辛尚书人离开了户部,但心还在户部呢,每天都得回去溜达一圈,翻翻公文才罢休。"

且说许敬宗致仕,门下省宰辅之位空缺。故而今岁,户部辛尚书拜相,为门下省侍中。

空出也不陌生,是贞观年间宰相岑文本之侄。

而当年因弹劾褚遂良抑买强买田地,被长孙无忌发落出京做清水县令的年轻御史韦思谦,今岁亦刚升了'御史大夫',为御史台一把手。

......

这两年也巧了,三省六部九寺的重臣,多有更迭。

姜沃如今列于朝上,便深觉'一代新人换旧人',这话一点也不错。

像是不知天气何时转凉,树叶又何时变更颜色一般,朝臣也是这样一点点,一个个换来,似乎都是顺理成章,并非什么'巨变'。

直到有一日停下来回头望去,才忽然惊觉:原来,这已经是完全物是人非的朝堂了。

**

这日姜沃从英国公府回到家中后,就见曜初在她书房里等她。

姜沃便问道:"是遇到什么事了吗?"

毕竟近来曜初可忙得很--

一这两年,曜初也一直在帮母后照管后宫,但并非是全权负责。还有燕国夫人帮着她一起。

燕国夫人-一陛下的乳母卢夫人。

之前许多年里,媚娘代皇帝理政忙于前朝事,无暇料理后宫。而女儿又太小无法分忧,索性就将后宫诸事委了燕国夫人料理--毕竟,燕国夫人是料理后宫的老手。从做太子之时,李治就完全不放心王鸣珂这个太子妃,只把东宫事交给自己乳母。

燕国夫人也确实兢兢业业担了许多年的重任。

有时候她自己也觉得有点荒谬:谁家做乳母的,先干太子妃的活,之后又干了许多年皇后的活?

而且她的情形就跟李勣大将军差不多,因深受信任,想辞也辞不掉。

直到这两年,卢夫人欣慰见到安定公主长成,可为帝后分忧了。

想想自己年近七十,卢夫人便也向二圣正式提出离宫,准备好生安养晚年。

帝后允准,并赐以燕国夫人兴宁坊大宅一座。

正如皇帝留李一般,他也不让乳母离开长安,只赐宅令其与家人留居长安。

卢夫人深知陛下不足十岁丧母,二人虽名为主仆,然这些年陛下视她如姨姑长辈一般,自不舍她远离再不能见,也就留在了京城。

而卢夫人在离宫前,自然要将后宫事尽数交代给安定公主。

故而姜沃只听曜初问道:"姨母,我还有两个姐姐吗?"

冬日下过一场大雪之后,长安城的天空蓝的近乎透明。

只是姜沃是到过吐蕃藏地高原之上的,见过蓝的简直让人发晕的天。

她看到这明蓝就不免想起文成。

于是也跟对坐之人提起文成。

茶水滚烫,自杯中升起袅袅白色热雾。

就坐在姜沃对面的李勣大将军,听她提起文成公主,也不吝赞叹颔首道:"公主持节西域,慰定四夷,颇有汉代冯使旧风。"

李勣大将军亦想起了汉代女使冯燎--毕竟时人赞人,习惯就是赞'类先贤'。

比如从前夸王勃文采惊人乃'王家之宝树',正是类东晋谢玄'谢家玉树。'

故而李勣赞文成公主时,也很自然比以冯僚,毕竟......史书之上也只有这一位正式持节的女使。他想要找个别的'先贤'来夸文成公主还找不出来。

姜沃思及一事不由含笑:此时李勣大将军夸文成,想来想去也只能冯僚一位'先贤'能为比。但将来后人再夸女使,就亦有文成可以为'先贤'了。

毕竟,李勣大将军方才那句'持节西域,慰定四夷',并不是虚赞,而是文成作为使节的'实绩'。

就在禄东赞病逝,吐蕃全面收缩兵线后,文成作为大唐正使,亲至'引月'、'疏勒'二国出使,令两国不战而降之:这两国便是之前与吐蕃结盟,一直在大唐安西四镇之一的于阗附近蠢蠢欲动的西域小国。

说来,自从禄东赞病亡,吐蕃不得不退兵回去"闭门掰扯内政"后,这两个小国顿时就麻爪了--这简直相当于跟着大哥出门打群架,结果大哥家有事先走了,只留下两个小弟,家就在这里,跑又跑不了。

转头看看已经全副武装的对手(大唐),不免瑟瑟发抖,这,这,他们原来只是等着两虎相争,跟着捡漏的。可不是来直面老虎的。

文成就趁此时机,与安西大都护薛仁贵两人商议好,一个人唱白脸,一个人唱红脸--

文成作为正使,又是大唐的公主,庄严慈悲表示大唐向来'安抚四夷的友善之意';薛仁贵作为将领,则率兵至于阗,大军压境,对两国之前与吐蕃'勾结'之事,表达了强烈不满,欲代大唐'镇之'。

如此又拉又打,经过一番两方都'十分满意'地会谈,引月、疏勒二国不战而降,其国王亲入长安请归降。

十日前刚刚到京城,如今还就住在鸿胪寺中。

此乃使臣大功,自当论赏。只是文成公主已经是位比亲王,爵位上无可赏,二圣就为其加实封食邑。

文成此举,也确实已颇有冯僚冯使节当年'持汉节,行于诸国,皆敬信之'的风采了。

英国公府院中多植松柏,冬日亦不凋,依旧是一片苍绿。

近来又下过雪,松枝上还压着厚厚一层雪,一阵风吹过来,便有雪簌簌之声。

姜沃隔着窗子赏了一会儿院中松柏,转头见李勣大将军杯中已空,就取过小火炉上的紫砂壶,替他倾茶。

然后继续与大将军漫谈朝堂事--说来,许敬宗连上三道致仕奏疏,请辞之意坚决,皇帝也就准了。然而李勣大将军无论上多少道致仕奏疏,皇帝也不肯批准,很坚持表示,放假可以,但不放人。

李勣上一道致仕奏疏,皇帝就跟人谈一次话。

最近一次甚至还搞起了'哀兵之策',对李勣道:"朕不过绮纨之岁时,先帝便以朕托付于大将军,数十年来多有倚仗。如今朕为风疾所扰,太子又年少仁弱,若无大将军在朝上,朕昼夜难安。必风疾更重。"

诉苦后又带着无限惆怅和伤感道:"自然,若是大将军依旧坚辞,朕也无可奈何,只有准奏。"

然后皇帝按着他的额头,面色如雪声音虚弱问道:"不知大将军意下如何?"

李勣:……

那他还能意下如何,只能继续坚持罢了。

更言道'自此,再无上书请辞事,必以此躯为陛下镇守朝堂至终。'

皇帝闻言倒是真的伤感起来,又格外加以尊荣--早在几年前,皇帝就特有旨意:李勣大将军入皇城后,特许可乘车马,不必步行至尚书省。

只是李为人谨慎,除非真的身体不适,否则依旧是坚持步行于皇城内,风雨无阻。

此番皇帝就特意又给李勣指了两个宦官,专门负责驾车或是牵马,要求李勣日后不必步行劳累。

又道:"夏日酷暑,冬日严寒之季,大将军亦不必每日出门,辛苦至尚书省,可多于府中修养--令姜卿至府中将要事说与大将军就是。"

姜沃听闻此事:谢谢你,陛下。

不免又想起了那句话:我的命也是命啊。

不过腹诽归腹诽,她还是很愿意到英国公府,这也算是很好的过渡期--他已经带了姜沃几年了,之前尚书省诸事还是他这个尚书左仆射最后决断,可将来他不在了,必要姜沃来断各部诸事。

那也该从如今开始历练起起文成公主,李勣不免想起其余的公主,因而感叹道:"自平阳昭公主起,大唐公主多有英气之风。"

又问姜沃:"昭公主的追谥之礼如何?"

李勣大将军所说之事,乃以长乐公主为首的几位公主上奏,为平阳昭公主请追'双谥'之事。

平阳公主原本是单谥'昭',故称平阳昭公主。谥法有云:明德有功曰昭。公主谥号的话便是:"若无姑姑当年率兵征战,首开公主置幕府之制。如今公主只怕也难有幕府,我们自是受了平阳姑姑的遗泽。"

"如今姑姑不在了,其后人也皆不在。那么,为姑姑请追谥之事,自然该我们来朝堂议过,为公主追谥为'昭武',亦追赠'左骁卫大将军'--就如宰辅文臣故去后,多追封诸如司空等三公三师之荣,武将过世后,则多追赠一个大将军之位。

如今平阳昭公主,才算得了与战功匹配的哀荣。

姜沃颔首回答英国公:"礼部和宗人府都已经备齐典仪。"

又想起李勣大将军那句'大唐公主多有英气之风',不由一笑,何止公主。

明代文人评价大唐,便是'终唐一世,非常妇人居多焉'。

姜沃捧着热茶,望着外头青松覆雪,心中很安然:在这条时间线上,后世许敬宗。"

听李勣大将军这么说,姜沃不由一怔,甚至有点惊讶:"这......许郡公才致仕,人就没了吗?"

她怎么没听说?按理说不应该在家中修养的大将军都知道了,她还不知道啊。

李勣闻言失笑:"不是。"想了想,自己的话确实有歧义,就又明确了一下:"他还活着呢。"

他接着道:"许敬宗离京前,曾单独设宴邀了我一回。"

姜沃不免问道:"大将军去了?"

她知道,李勣与许敬宗的关系也平平,皆是官场同僚,私下并不往来。一来许敬宗是出了名的"家宅混乱"好色贪财"--其实姜沃有怀疑过,许敬宗致仕这么干脆,又直接带着家人和多年家产离京归乡,是不是被戴至德之事惊到了。

生怕自己也被大理寺查了落个晚节不保,还不如早早抽身退步(简称跑路)。

毕竟大唐没有后世'贪污腐败倒查二十年'退休不是保护伞'的规矩。致仕之人只要不牵扯进什么谋反大案,还是能够平安富贵终老的。

而李勣大将军不喜许敬宗,还有一桩缘由:当年许敬宗之父为宇文化及所杀,许敬宗为活命,却'舞蹈以求'杀父仇人。

姜沃知道,李勣大将军看似多与人为善,其实与人深交很谨慎。

从前李勣大将军从未赴过许敬宗的私下独邀。

这回......

"我收到那张名刺时,原是想推拒了的,但后来还是去了。"李勣大将军亦望着窗外雪松:"贞观年间故人还在世者,寥寥无几,他到底是贞观初就在朝上的旧臣,我便去了。"

"许敬宗是有一事请托。"

姜沃想起方才大将军的话,很快了然:"许郡公担心自己将来的谥号?"

李勣颔首:"他本身私德有亏,这些年又把世家得罪狠了--想想自己身后事,难免有些担心被上个'恶谥',想要托我到时候替他多说几句好话。"

姜沃心道:许敬宗的谥号,这还真不好说。

"大将军应了吗?"

李勣摇头:"谥号自在人心。他这一世,有才无德,有功有过。到头来朝堂如何公议,自有定夺。"

李勃神色很淡然:"正如我的谥号到底如何,只由后人公定吧。"

姜沃正在执壶的手不由一顿。

李说起他的谥号时,姜沃也不免心口一跳。其实......何止在皇帝心里,英国公与朝臣不同,在姜沃心里,亦是如此。

李勣大将军倒是无所谓,很快说起了旁事--

"我去赴约,不过是为了贞观年间那些旧人罢了。"

其实李去赴许敬宗的约,想见到的何尝是许敬宗,而是许多再也见不到的故人。

他抬手指了指窗外的雪,对姜沃道:"我第一回见到魏相,就是这样一个雪天。

"那时候,我还未归顺大唐,是在先魏李公(李密)麾下效力。"

"我攻下黎阳仓后,初次见到了还很年轻的魏相,一见便相谈甚欢--后到这儿转头,看着姜沃,心中不无感慨:数十年过去了,与他对坐之人换了多少啊。

"对了,还有道国公戴胄。"李对姜沃道:"你翻了四十年前的旧档,得知他于贞观初年做宰相之事,那你可知他又是如何归于大唐的?"

姜沃还真没往前翻,不由摇头。

李勣笑道:"是平虎牢关一战一-当时他还是郑州长史,被我抓到了,荐于高祖。"

姜沃也不由笑了:"怪道人多谓大将军有知人之鉴。"

做官至英国公,是真臻于化境。

早年他便有举荐戴胄这等未来宰相的先例,何况如今--

如今朝上重臣,多有英国公举荐之人:比如现任中书省侍郎(王神玉下属、中书省二把手)郭正一,就是当年李勣大将军的军记官,其人经行军伍明习政事,如今在中书省这个负责拟诏的署衙中,文辞诏敕多出于其手。

王神玉再次有了省心的属下,素日依旧快活当他的甩手掌柜。

再比如现任兵部尚书郝处俊,也是当年随李勣大将军讨伐高句丽的有功之臣。

对有才能的后辈,李勣大将军多不吝栽培提拔。

姜沃自己亦是英国公栽培提拔过的后辈。

姜沃正想到这里,就听李勣大将军嘱咐道:"户部近辛尚书人离开了户部,但心还在户部呢,每天都得回去溜达一圈,翻翻公文才罢休。"

且说许敬宗致仕,门下省宰辅之位空缺。故而今岁,户部辛尚书拜相,为门下省侍中。

空出也不陌生,是贞观年间宰相岑文本之侄。

而当年因弹劾褚遂良抑买强买田地,被长孙无忌发落出京做清水县令的年轻御史韦思谦,今岁亦刚升了'御史大夫',为御史台一把手。

......

这两年也巧了,三省六部九寺的重臣,多有更迭。

姜沃如今列于朝上,便深觉'一代新人换旧人',这话一点也不错。

像是不知天气何时转凉,树叶又何时变更颜色一般,朝臣也是这样一点点,一个个换来,似乎都是顺理成章,并非什么'巨变'。

直到有一日停下来回头望去,才忽然惊觉:原来,这已经是完全物是人非的朝堂了。

**

这日姜沃从英国公府回到家中后,就见曜初在她书房里等她。

姜沃便问道:"是遇到什么事了吗?"

毕竟近来曜初可忙得很--

一这两年,曜初也一直在帮母后照管后宫,但并非是全权负责。还有燕国夫人帮着她一起。

燕国夫人-一陛下的乳母卢夫人。

之前许多年里,媚娘代皇帝理政忙于前朝事,无暇料理后宫。而女儿又太小无法分忧,索性就将后宫诸事委了燕国夫人料理--毕竟,燕国夫人是料理后宫的老手。从做太子之时,李治就完全不放心王鸣珂这个太子妃,只把东宫事交给自己乳母。

燕国夫人也确实兢兢业业担了许多年的重任。

有时候她自己也觉得有点荒谬:谁家做乳母的,先干太子妃的活,之后又干了许多年皇后的活?

而且她的情形就跟李勣大将军差不多,因深受信任,想辞也辞不掉。

直到这两年,卢夫人欣慰见到安定公主长成,可为帝后分忧了。

想想自己年近七十,卢夫人便也向二圣正式提出离宫,准备好生安养晚年。

帝后允准,并赐以燕国夫人兴宁坊大宅一座。

正如皇帝留李一般,他也不让乳母离开长安,只赐宅令其与家人留居长安。

卢夫人深知陛下不足十岁丧母,二人虽名为主仆,然这些年陛下视她如姨姑长辈一般,自不舍她远离再不能见,也就留在了京城。

而卢夫人在离宫前,自然要将后宫事尽数交代给安定公主。

故而姜沃只听曜初问道:"姨母,我还有两个姐姐吗?"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