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185TXT > 其他 > 疯狂的实验 > 第31章 齿合体基因重组、分化开始——复杂多从体诞生

见到众人的质疑,年轻人平淡地回答道:

“话是这么说,但是经过我的初步实验,我无意中发现短期电流脉冲能够促使这些陨石生命体眩晕,导致它们反胃,发生‘呕吐’现象!”

听到这里,原本就很疑惑的众人现在彻底摸不着头脑了,他们呆呆的,一言不发,年轻人又继续说:

“最开始,我听闻陨石生命体能够对外界环境做出特定反应,我非常好奇,感觉这根本难以置信,我总是想试一试。后来,事实果真!从那以后,我就开始不断尝试给予一些极端环境,它们能否对此做出稳定的应答呢?我从温度、压强等环境因素出发,发现短期效果不是很明显,而且我们的设备还不支持长期创造并维持极端环境,我就开始换一种思路,能否用既极端、容易实现又能短期见效的条件呢?我相信各位也都明白了我的意思,没错,就是电流!电流是人类社会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工业化产物,它几乎无所不能,于是我就开始给予不同频率、强度的电流刺激。”

年轻人喝了一口茶后,又说道:

“我发现直流电波,无论是高频还是低频,在电压稍微高一点的条件下,都会很容易将这些陨石生命体杀死,可以说,它们害怕直流电。然后我又该用正弦式交流电,这次结果不一样,当我把频率调低一点,刺激时间缩短,只提供低压短期脉冲的时候,这些陨石生命体不仅没有死亡,而且它们的外表薄膜发生不规则抖动,在经过多个周期性的短期脉冲交变电流刺激后,有的个体开始将体内物质排除,出现类似‘胞吐’的现象。

经过我的初步实验和分析,我推测:电流可能会使组成它们的齿合体单元发生特定改变,打乱它们的原始排布,产生临时的不稳定状态,这就间接性地导致了它们的外表薄膜在交变电流的作用下出现临时性不稳定状态,为物质排出体外创造了有力条件。

然后我们可以尝试向外培养液中加入适当的成分,例如加入无机盐,提高外培养液浓度,增大DNA的溶解度,这样以来,我们更有希望将DNA从陨石生命体体内‘萃取’出来,使得DNA更多地向细胞膜外边流,溶解于外培养液中。只要方法恰当、操作无误,我坚信我们绝对会成功!”

杜鹏伟还是受不了了,他又拿出烟盒,从里面靠边处抽了一根带点褶皱的烟卷,又摸摸口袋,发现自己没有带打火机。他有些失望,此时一位同事拍了拍他,示意向他递打火机,杜鹏伟接到打火机后,将烟点着抽了起来。随后杜鹏伟将打火机还给那个同事之后,对着众人说道:

“你们觉得小克同志的提议怎么样?大家说说看嘛。”

“我觉得可以,反正目前我们还没有更好的方法,我们可以拿活体的一部分进行尝试,相信还是有几率抢救过来的。”

“克同志的想法不是没有道理,之前德国分会的同志们就上报过陨石生命体有类似的特性,他们还提到齿合体不溶于大部分强碱性溶液,这无疑增加了我们成功的几率。”

“根据各分会上报的数据来看,已经有不少分会遇到了与我们类似的情况,他们的实验样本也因大量食用细菌而被‘噎住了’,如果我们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对整个组织和陨石生命体样本保护一定具有重大意义!”

“……”

大家经过充分讨论,综合各方面的意见进行筛选和评估,最终确定了一个可行性最大的方案。

本次抢救方案非常关键,他们只是先做一个预实验。只去部分活体参与。本次抢救计划的大致思路是:取适量病变活体于实先配置好的pH值约等于9.40的碱性完全培养液中,向溶液两侧加入金属电极,利用特定电流发生设备对溶液进行电解,电流形式为短期、周期性的高频、中压脉冲的交变电流,经过讨论,试取10.0V(V,物理符号,电压常用单位,读作“伏特”,生活中常见的干电池电压都为1.5V)作为暂定观察标准电压,可随时进行调整。

杜鹏伟还特意联系厂家订购了一台能够产生这样需求电压电流的交流电源装置,经过充分准备后,抢救实验就可以开始了。

在实验开始之前,杜鹏伟再次提醒同事们,若效果不佳,可按0.1Hz的区间微量提高电流频率,根据要求可微量抬高有效电压。倘若实验过程中,陨石生命体出现明显的异样,应立即关闭电源,终止实验,以避免最大的损失。

抢救实验正式开始。

同事们向金属容器中加入事先配置好的碱性完全培养液,然后加入一些病入膏肓的陨石生命体,调整好电流源,准备输出。

“三,二,一,电击!”

随着杜鹏伟的发话,控制交变电流的同事随即按下启动按钮,电流像一群群永无止境的奔腾的骏马一样,飞快涌入培养液中。它们如同意志坚定的万发利箭一般,毫不留情的刺穿一切阻挡在它们前面的障碍物!电解开始了!

随着电流的刺入,溶液像是一层柔软的薄膜一样瞬间被电流击穿。同时,在金属两电极附近,产生大量气泡,有部分氢气和氧气分别在阴阳两极附近溶液中产生,这种气泡会随着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增大而增大。随着众人将目光聚集到溶液中的陨石生命体群,它们身体快速抖动,但并未出现预想的效果,它们也没有要把体内过分累积的DNA碎片团吐出来的意思,似乎效果并不显著。

此时此刻杜鹏伟紧盯着实验室墙壁上的显微镜电子显示屏,他的目光坚毅,死死不离开。他的脑海在飞速运转,随后轻轻地对操作员说了一声:

“立刻增加2.5V电压,提高0.4Hz。”

杜鹏伟事后也承认当时有些冲动了,当时操作员在听到杜鹏伟的建议之后,也是思考片刻,决心搏一搏。于是他快速操作旋钮,逐步提高2.5V电压,然后快速将电流频率抬高0.4Hz。

调整后的瞬间,在场的人能够明显感觉到电流更加猛烈地刺穿水面,培养液上表面不断产生波浪,阴阳两电极产生气泡更加剧烈。此时电流像是一捆无形的麻绳,从刺入再到穿出,将培养液里面的陨石生命体牢牢地控制住,它们在围绕某一个看不见的中心点做着无比诡异的旋转运动,然后顿时发出“哗”的轻微响声,这些被电流击穿的个体快速做着向心运动,一边旋转一边向着看不见的中心点聚拢。

很快,奇迹发生了!这些个体不断向一起聚拢,在电流的催化作用下,它们的外表薄膜相互靠近并挤压,最终扭曲、融合成为一体。多个陨石生命体个体相互靠近,表膜紧挨着,然后密切融合,成为紧密联系的共生体!

在周期性短期电流的猛烈刺激下,这些陨石生命体内部和表面都在快速发生着肉眼可见的变化。他们有的生长出鞭毛,有的则是快速生长出不规则凸起结构,它们各有不同,在座的实验人员们无不极为震惊,以至于他们顿时忘记了下一步该做些什么了,这能傻傻地愣在原地,抬头呆呆地注视着显微镜电子显示屏,观察着眼前这上帝般的变化!

杜鹏伟明白,这些家伙们不仅聚到一起,还出现了“细胞分化”,这也就无疑指向一点,它们从单细胞转瞬即逝涧进化到了复杂“多从体”阶段,并发生了分化。

这些陨石生命体个体还在不断聚拢,直到总体聚拢个数发展到两百个左右变明显停止了继续聚拢。但在交变电流的周期性持续作用下,不断产生新的复杂共生体,它们的分化没有停止,转眼间,培养液里原先游离的单独个体,变成了一个个约含有200个细胞的多细胞生物,它们霸占了这个培养液,在周期性交流电的作用下不断怪异地扭动着身体!

“立即停止!”

随着终止命令的下达,电流被瞬间中断,培养液从上到下、从里到外再次恢复了往日的平静。这是只剩下这些复杂共生体在水里游动,和随之产生的阵阵“波纹”(注:由于个体太小,这里的波纹非肉眼可见,可以理解成微观水面的震荡)。

电流迫使这些陨石生命体发生了超进化!它们产生了比之前发现的要复杂的多的“多从体”!这次的“多从体”没有“中心体”的概念,因为组成个体太多,无法分辨谁是中心。它们只是以一种特定的规律相互结合,并且各自都发生了一定程度上的分化,各自具备自己的形态和功能,且彼此之间不完全相同。

这是一种更加复杂的共生体,属于复杂“多从体”,这是这些陨石生命体所做出的对外界极端环境的改变,但是这次改变并未发生在从亲代到子代之间的形状突变,而是直接在原先母体上发生变异,这严重不符合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也违背人们对生物进化的传统认知,它再一次打破了在场所有人的眼界和生命科学的原则和底线!

地球上生物从最简单的单细胞生物进化到第一个多细胞生物的出现,用了上亿年!而这些外来的奇特生命仅仅用了三十多分钟就走完了地球生物长达数亿年的进化历程,实在令在场的科研人员难以置信,他们再一次深刻感受到了这些不速之客的内在恐怖!它们的能力能够远远凌驾于地球上任何生物之上,只要它们愿意!

杜鹏伟和其他同事进一步观察,发现组成复杂“多从体”内的细胞个体中积累的DNA团不见了,它们的两个核体积明显增大,一个核大,一个核小一些,分位于身体的中心处偏两侧的位置。在高倍显微镜下可以清晰地观察到,貌似这些家伙们的遗传物质——特殊齿合体不规则长链,与DNA,即脱氧核糖核苷酸之间发生了重组反应。组成DNA的单体——脱氧核苷酸以及小型的DNA片段以一种特殊的规律镶嵌在原先的齿合体长链上,也就是说,大量的碱基(注:碱基是DNA中的重要组成成分,组成遗传物质的每一个脱氧核苷酸都含有一个特定的碱基,它们分别是A、T、G、C,中文名依次为:腺嘌呤、胸腺嘧啶、鸟嘌呤、胞嘧啶,其中不同碱基的排列顺序决定了你我的不同)、糖类、磷脂、多肽链等分子相互交错,彼此穿插,构成了一条特殊的新重组齿合体DNA长链,众人推测,这也就是新进化生物的遗传物质。这些长链不断盘曲,位于体内两个大小不同的核内。

杜鹏伟和同事们经过讨论推测,可能是在电流的刺激作用下,发生催化作用。溶液中的碱性物质与DNA的碱基性质相似,迫使陨石生命体的遗传物质发生特定改变,比如变得无比松散,加之又在无机盐和电流的共同作用下,这样就很容易与DNA碎片发生复杂反应,最终镶嵌式地结合到一起,形成了齿合体——DNA重组的新遗传物质。当然了,这一切也仅仅是一个推测,还需要进一步实验来证实!

这些复杂的多细胞生物活动明显更加活跃。但令众人惊讶的是,当它们遇到别的生物时,这些大个子似乎在向周围分泌着什么物质,这是金华出来本能的保护行为。调大倍率发现,它们竟然在向周围分泌小型“生物”,确切的说不算是生物,它们看上去更像是外表包着膜的“炸药包”,因为通过进一步实验发现,这些分泌物里面含有大量毒素,这其中就含有类似于地球上酶的物质,它们能够轻易的分解其它生物的薄膜,达到击杀其它敌对生物,达到自保的效果。但显然,它们的这些保护机制,对自己的同类无效,可以说,它们本身免疫这种毒素!

杜鹏伟向培养液中投放了一些体积比较大的草履虫(草履虫是一类体积稍微大一点的单细胞真核生物,在自然界普遍存在),然后众人通过显微镜电子屏,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后发现,当草履虫缓慢靠近这些多细胞生物的时候,这些多细胞生物似乎感受到了某种不可预见的“威胁”仿佛正在向它们缓慢靠近,出于对外界危险信号刺激做出的自卫反应,这些复杂共生体们立刻向身体四周分泌大量有外膜包裹着的毒素,当这些毒素随着外膜流到草履虫面前时,这些薄膜就会与草履虫的细胞膜贴合,将毒素释放出来,并刺激草履虫的细胞膜受体,使得其变得脆弱和不稳定。不久,毒素会腐蚀草履虫,使得草履虫的细胞膜遭受到严重破坏,产生不可愈合的缺口,最终内部细胞质大量外漏,草履虫很快死亡!接下来,就又轮到这些共生体的美餐时刻了,它们又可以饱饱地享用自己亲手捕杀的新鲜猎物了。

这种种迹象摆在人们面前,十分清晰,不可思议且难以回避。由此可见,这些陨石生命体不仅出现个体分化,形成了复杂共生体,而且还已经进化出了相当可观的高杀伤性危险应急机制!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