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185TXT > 古代言情 > 布衣皇后:花倾天下 > 第四十六章 两江总督的疑惑

当皇朝新的律重新修订之后,皇帝心慰大宽,这才想起了母亲生前留给花贵妃的这个“免死”玉如意。

这枚皇太后一直珍藏着的免死玉如意,正是先皇赐与还曾是皇贵妃的皇太后的,当时,先皇帝册立了皇太子,而皇贵妃正是皇太子的生母。皇贵妃有了这块御赐的免死玉如意,皇太子日后登上帝位,他的母亲就会在世,对于将来治理皇朝,当有百利而无一害!

当皇太后将这枚珍藏了多年的“免死”玉如意交给了皇帝时,皇帝顿时明白了母亲的用意,这为日后花贵妃的生命多了一道护身符。由此可见,这枚玉如意是多么的珍贵。

“好好活着!”

皇太后曾经说过的话,是让花贵妃重新振作起来的巨大动力。

看着这枚通红似火的玉如意,花贵妃如何还不知道皇太后的用心良苦,生命只有一次,她要好好的活着,不让皇太后再为自己担心了。

皇太后归天半年之后,皇朝律重新修订,她终于可以安葬在了皇陵正陵之中,陪伴着她的夫君共享正是皇太后手里有了这枚御赐“免死”玉如意,她才会平安的寿终正寝,皇帝不会因为年少之时失去了生身母亲而悲伤。

现在,这枚代表着保命符的玉如意,花贵妃知道,自己不能再消沉下去,如果自己再不振作起来,皇太后在天上看着也会生气的。

花贵妃又还阳了,她每天都会象过去一样的早早的就起了床,练一会功,然后就让人把三个孩子叫醒,督导他们练功,吃早饭,再亲自将三个孩子送去文礼苑。

皇太后虽然已经过世了,但是,这并不等于没有事做,因为皇后又定下了新宫规,那就是每天早上,后宫所有的嫔妃们,都必须要前往她的“凤仪宫”请安。

花贵妃是排在皇后之后的第一皇妃,以下依次是赵德妃、周淑妃、杨贤妃,这四大皇妃中,周淑妃甚得皇后的青睐。

每天,花贵妃会带着侍女肖乐瑶和大太监赵意来到凤仪宫前等候,只有周淑妃可以不用象其他的妃嫔们一样,是可以提早由凤仪宫的后门进入。

时辰到了之后,凤仪宫中有侍女会敲起小铃,然后,妃嫔们在花贵妃、赵德妃和杨贤妃的带领下,依次的进入凤仪宫,向皇后请安,而周淑妃就站在皇后的凤椅侧后,不必象其他的妃嫔们那样上前来向皇后请安。

这是无论下雨还是刮风,后宫的妃嫔们都必须要做的事。

因为花贵妃的手里有了一个相当于保命的玉如意,她的侍女肖乐瑶就一直心神不安,肖乐瑶担心“免死”玉如意丢失,那么,将来万一花贵妃有了什么差错,那么,她的命就可以任人宰割了。

只是这事儿肖乐瑶还没法开口跟花贵妃说,按照肖乐瑶对花贵妃的了解,她是不会把别人想的那么坏的。再者说了,“免死”玉如意是皇太后所赐,又是由着皇帝转来的,还有谁敢忤逆皇帝的本意?

思前想后的,侍女肖乐瑶就找了赵意,把自己的想法跟赵意说了,想着听听他是什么意思。

赵意一听肖乐瑶这么一说,也是大为吃惊,因为,这件事都快成了他的心病了,当局者迷,花贵妃深得皇太后和皇帝的宠爱,早就引起了皇后的不满,虽然明着皇后啥事都没做,但是锦元宫这边又换上了一波侍女,这些个侍女比前几个侍女更加的难以管教,当着花贵妃的面,她们还不敢怎么着,但是,赵意几次指出了几个侍女的不对之处时,这几个侍女竟然当是根本就没听到似的,让赵意大为恼火。

虽然在这新换过来的六个侍女前,大侍女肖乐瑶也是跟她们说了锦元宫里的规矩,那就是花贵妃的寝宫和书房,她们不能进去,否则的话当向大内总管部提告。

规矩是规矩,也是要遵守的。

赵意不止一次的看见过有侍女进入了花贵妃的书房,虽然他马上就将侍女赶了出去,可是总不能一天到晚的都盯着,六个侍女,他只有一双眼睛,哪里盯的过来?

现在,肖乐瑶说担心花贵妃手里的“免死”玉如意有失,正中了赵意的意,两人当下合计着将玉如意藏起来,反正现在花贵妃几乎不去看它了,因为每一次看见玉如意,花贵妃都会难过好多天。

“免死”玉如意被侍女肖乐瑶和太监赵意藏了起来,而过去装着玉如意的那个木匣子,还是好好的和其它的木匣子堆放在一起。除了花贵妃、肖乐瑶和赵意,没有人知道哪一个木匣子里装着那枚“免死”玉如意,因为,现在的锦元宫,每过一阵子,就会换上一批新的侍女过来,就算是过去曾经在锦元宫里做过事的侍女们,也不知道装着“免死”玉如意的,是哪一个木匣子。

日子,就在平淡中过去了一年。

皇帝因为思念母亲,人也变得有些古怪,他不在任何的妃嫔们的宫里留宿,也不宣旨传妃嫔们侍寝,也不愿意听到有关后宫妃嫔们的事,就算是偶尔来一次锦元宫,也是小坐一会儿就走。

和皇帝不在任何妃嫔们的住处留宿或是宣她们侍寝相比,皇帝却是对南巡之时的遇刺案大为关心,一道接一道的圣旨颁下,令两江总督丁崇桢严查南巡遇刺案。

皇帝南巡到达苏杭城外码头遇有刺客上前行刺,虽说当时有浙江巡抚丁崇桢拦阻,还有随行的花妃拼死护卫,皇帝并没有受伤。但不可否认的是,皇帝受到了极大的惊吓,皇帝受到了惊吓,那可不是普通百姓吓到了,九五之尊岂是凡人可比?

两江总督丁崇桢那个愁啊,说他一夜白了头是有些过了,仅只一年多的时间,丁崇桢就老了半圈,两鬓白发显示他有了心病。皇帝的圣旨岂能违抗?

皇帝南巡遇刺案,在过去了一年多之后的一个偶然的机会里,有了一个偶然的发现。

两江总督丁崇桢正在查看着各辖区汇总来的官文,一个官文引起了他的注意:病故道台吴维道的女婿搭船前往京城父亲家月余返回了苏杭城。

吴维道到底有几个女儿,丁崇桢不会关心,他的女婿前往京城探亲,也不是他关心的事,他所关心的是,吴维道的这个女婿的父亲是谁?

苏杭城道台吴维道,是由京城外放来浙江上任的,他在京城居住多年,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一个京城人,这也都很正常。

但是,话又说回来了,吴维道在京城的亲家是商贾还是官宦,这件事还是弄清楚了为好。

两江总督丁崇桢象是闻到了猎物的狗,他嗅出了一点味道:吴维道死因很蹊跷,早不死晚不死,竟然是在皇帝南巡就要到达浙江地界时,他却死了,连忤作也查不出死因,此事丁崇桢一直都很奇怪。

现在,又有官文说吴维道的女婿前往京城探亲,那么,他的这个亲家究竟是做什么的呢?

查!

两江总督丁崇桢在这个官文上指了一个字,查!

丁崇桢得知道,吴维道在京城的这个亲家到底是谁,又是做什么的。

因为,之所以丁崇桢会对吴维道的死生疑,主要还是有一点,当初皇帝南巡的最南一站,就是大运河苏杭城码头。当时丁崇桢是将码头上前来迎驾官员的人数,还有各辖区来的官员的事,交由吴维道去主管。

后来,虽然查明了那被砍杀而死的四个刺客,都与吴维道没有任何的关系,就是抓住的那个女扮男装的人,也与吴维道没有关联。

但是,既然吴维道主管着码头上迎驾官员的事,增加,或是减少某辖区的官员,这样的事,吴维道还是可以办到的。

也就是说,极有可能当初吴维道察觉到了什么,而遭到灭口。

这样一来,就可以解释通了为何忤作们查不出他的死因,而在吴维道的家里,也没有查到任何与迎驾有关的书信了。

按照皇朝的律法,官员是不得将公文带回家中处置。但是,官场上并非所有的公事,都会依照皇朝的律法去做,一些官员会将白天处置不完的公文,带回家去,这样就不会误了公事。

皇帝南巡,计划在苏杭城外大运河的码头上登岸,而吴维道又是安排迎驾官员的要事,在府衙没有处置完的公事很多,他极有可能会将没有处置完的公文带回家中办理,以免得误了要事。

一环扣一环,现在,就差了吴维道的女婿父亲家了,把这一环搞清楚,恐怕有些事就能浮出水面。

丁崇桢从来都是相信自己的直觉,当初他就对苏杭城道台吴维道的死很奇怪,一个头一天还好好的人,第二天就死了,这死的也忒快了点。如果说吴维道不是主管迎驾事务的官务的话,他的死根本就不会让丁崇桢起疑。

皇帝南巡,朝中的大臣们都知晓,沿途也是派出了重兵护卫。那又是什么人能够得知,皇帝在苏杭城外码头登岸后,会走几十米才登上重兵护卫的马车?

只有这短短的几十米,是由着道路两边的迎驾官员们站着,也正是这几十米的距离,根本就没有一个护卫,而仅只是由着百多位浙江辖区的官员们组成。

如果不是当初丁崇桢下意识的去抓那个冲过自己身边的刺客,如果不是那个紧随在皇帝身侧的金丝侍卫,恐怕皇帝……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