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185TXT > 历史 > 时空过客4251 > 第五百三十七章 进驻金城

“军座,共军的人马已经到榆中县了,您看?”

35年7月10日,金城,在这座只有10万人口的西北省会,现任甘肃政府主席于学中正坐在自己的书房内,默默地不知在想些什么,直到侍从进来打了这份报告。

“嗯,就按计划安排,好生招待他们的,如果对方要换防的话,也尽量配合吧。”愣了一会之后,于学中淡淡地说出了一句话。

“这……是……军座!卑职这就去办。”罕见的犹豫了一下后,侍从还是老老实实地敬了一个军礼,然后径直离开了。

对于手下的徘徊犹豫,于学中自然也是看在了眼里,但事情已经发生到这个地步,就连少帅都已经出国了,关中乃至陇东一带驻扎的东北军也纷纷完成改编,那他留在甘省继续坚持也没有任何意义。

本来嘛,由富庶的华北来到荒凉的甘省,于学中就谈不上能有多满意,他原本是直系出身,又在川省打过仗,27年时转投奉系,自从跟了张氏父子后也算是忠心耿耿,可西北的凋敝还是让人难掩失望。

自古这里就是边陲之地,现在又长期处于兵荒马乱之中,各派军阀四处争夺地盘,很少有将精力用于改善百姓的生活生产条件,连水都没有,又何来的鱼呢。

军阀的本质就是想方设法地搞钱搞枪搞人,但金城这边几乎是什么都搞不到,一旦失去了外部输入,又在本地毫无根基的五十一军基本就是等死而已,既然如此,还不如好好配合共党的工作。

当初少帅决定和共党和谈,于学中也是举双手赞同的,他的部下参加了对陕北共军的围剿,回来之后几乎就没有一人还能提起继续战斗的意志,这种对思想的“摧残”实在是太可怕了。

后来共党逐渐向关中一带渗透,于学中也有所听闻,只是他远在甘省,自认为只要我不去招惹人家,应该也不会有什么问题。

再说这几年他从土共手中也拿了不少物资接济,好生填补了金陵中央拨款的空缺,如此他才能及时顶住北边和西边马家军的压力,担任好这个过江龙的角色。

顺道一提,因为东北军相较于历史上更早入驻西北,所以连带着原本历史上的甘省主席交替也被彻底打乱,整个局面已经大为不同。

事情还得追溯到31年,那时驻扎在金城的军队还是原属于冯遇祥西北军的雷中田旅。

但因为30年中原大战后西北军就此分崩离析,剩下的那些军头既无力震住地方局面,又无力对抗常凯申的强势介入,于是便使得政局暗流涌动,各方势力蠢蠢欲动。

为了加强对甘省的控制,常凯申先是任命原宁省主席,同时也是西北三马之一的马鸿滨为甘省代主席,然后把军头雷中田的部队改编为新编第八师,同时,再派了好几位观察员来到甘省,以对马、雷及甘省政府进行监视。

可是马鸿滨此人颇有些志大才疏的味道,虽然很想做出一番事业,还推出了许多改革措施,然而因为政治水平有限,他的改革很快产生了不少反效果。

很多操作水平低下的改革就是如此,既得罪了既得利益者,又没有让下层获得实惠,导致各级舆论纷纷不满,省府上下离心离德。

而马鸿滨的一连串失误则为野心家提供了下手的机会,担任新编第八师师长的雷中田,便是其中之一。

雷、马之间的关系并不和谐,和大多数军阀一样,雷中田见到压不住场面后自然就想扩军,但粮饷仰仗马鸿滨的省政府供给,后者坚持精兵简政不愿满足雷中田的要求,两人因此闹得很僵。

而在雷中田眼中,马鸿滨这个空降省主席把甘省内政搞的一团糟,能力属实有限,全靠家族势力上位而已,最关键的是当时马鸿滨在金城的兵力不多,搞掉他简直是易如反掌。

于是乎,雷中田便在31年8月发动了所谓的“雷马事变”,先是把马鸿宾给扣押了,然后推举果府观察员之一的马文车担任甘省主席。

雷中田的行动,其实也是他的老上级冯遇祥希望借旧部还魂,结果谁也没想到,此事居然把早已退隐的北洋军阀吴佩孚给引出来了,还魂还出了一个老古董。

迫于无奈,常凯申只能示意对甘省觊觎已久的杨虎承派兵入甘平叛,当然了,他也不是不知道杨部的野心,所以自然留下了不少后手。

如果按照历史的轨迹,在杨虎承派出孙蔚茹进入甘省击败雷中田后,金陵政府肯定不会坐视其在陕甘壮大,于是首先派出了浙省人邵子力担任甘省主席,然后又是各种手段,连拉代打彻底奠定果府对甘省的统治。

客观上说,果府进入甘省确实结束了该地长达数十年的混乱局面,然后又以此为前哨站,进而开始管控着青、宁等边远地区,甚至将影响力触及西域。

不过这一局面在32年红军进入陕甘边界之后,就发生了完全不同的变化,为了趁早压制住赤匪在北方的气焰,常凯申只能设法调动当时遭殃军之外,兵力最为雄厚的东北军进入西北。

没办法,谁让一场湘鄂赣大战把遭殃军给打了个半残,后来还是在英日两国的支持下才慢慢缓过气来,在32年这个时间点上,果府只有东北军这一个选择。

毕竟在当时的常凯申看来,西北无非是只是将来应对日本的一条后路而已,但是在赤匪占据陕南陕北的情况下,如果不尽快肃清匪患,那么这条后路也没有了存在的价值。

既然如此,将陕甘两省的利益让渡给张汉卿,以换取其全力剿匪,看起来确实是个最划算的办法。

顺带的,在于学中率领手下的51军进驻甘省之后,常凯申也相当大方地把甘省主席的位置安到了这条过江龙的头上。

只不过谁也没想到张汉卿不仅和共党眉来眼去,最后居然还把自己的家底全部拱手相让,从而让共党代为完成了对西北的定局。

当然了,考虑到甘省的复杂情况,在这之前土共并没有对这里进行大刀阔斧的变革。

民国的地方政局相当之复杂,此时的甘省只能算是名义上属于民国中央管辖,实际却是一条条地头蛇在各处盘踞。

包括于学中这个省府主席的影响力也只是局限于金城以东地区,再往河西走廊的话就难说了。

因此土共对东北军的改编一直是按照先东后西的策略,先从最近的关中一带入手,然后逐渐向西延伸,至于尚未改编的部队则继续维持原样,包括军费补给也是由土共分毫不差地发放。

现在关中包括陇东地区的东北军都已经完成了改编,除非于学中打算自立门户,否则也很难躲过这个命运了,甚至在外界看来,这支部队除了尚未易帜之外,早已和共军没什么两样。

毕竟之前张汉卿的全国通电中已经把意思讲得很明白了,他和手下的东北军想要抗日,不想参与内战。

而紧接着土共又打着抗日的旗号一路窜进了晋省和草原,甚至还和日本人干了几架,这不就成明摆着的么。

按照一般的军阀思维,只要你名义上接受了某家的名号,然后又从对方手中拿了军费,那么就算是这一派系的军队了,反倒如土共这样的大范围改编才是闻所未闻的事情。

东北军投了共,最难受的还不是潼关以东的果军,而是一直将甘、青、宁视为自家地盘的马家军。

之前的阎西山或许还能争一争这个位置,但现在阎老西已经倒台了,至少在西北地界上已经没了存在感,自然不会有人关心他的感受。

从地图上就能看出,金城这处位置恰好就卡在了青马与宁马的交汇之处,一旦让敌对势力占据此地,就意味着原本有着密切联系的青、宁两地被彻底切断了。

话说回来,所谓的西北三马其实应该算是民国后期的称呼,因为在传统意义上的西北马家军中,甘马最先失势,名头比青马、宁马小上不少,在这时几乎没有什么影响力。

而之后抗战和解放战争期间的甘马,其实是出身宁马的马鸿滨,在被常凯申调入甘省之后逐渐培养起来的。

换句话说,“雷马事变”才过去没几年,而这段时间里马鸿滨又一直没有得势,所以他这个甘马的存在感几乎可以忽略。

当然了,即便只有青马和宁马,那也不是好相与的对象,尤其于学中的51军恰好就卡在他们中间,之前碍于果府的压力或许还能礼待一二,如今见到东北军投了共,又哪里会客气。

从这点来看,共党终于肯派部队前来接收金城,于学中的心里其实也松了一口气,不然要是让他继续在这里待下去,还真的不知能撑多久。

从去年年底开始,青、宁两马的骑兵就不断在甘青、甘宁边境游荡破坏,只是碍于东北军雄厚的武器装备,始终不敢轻举妄动而已。

可问题在于,从九一八事变后开始,51军历经了不知多少次政治变动,上上下下早就开始麻木了。

尤其现在又投了共党,就更是人心蠢动,战斗欲望低得吓人,如果敌人当真下手的话,哪怕他们的兵力、装备都占优势,胜负也尚未可知。

不过好在共党还是很讲情面的,见到甘省的部队受到袭扰之后,很快就支援了一批武器弹药过来,然后又承诺尽快将51军调回,所以他们就只需个半年时间就行。

从这点来看,于学中还有他的51军,心头的情绪其实相当复杂,与关中的东北军不同,他们接受的“政治教育”要明显少上很多,所以对于土共的“感情”也要弱上一截。

在见到晋军被赶出晋省,接着东北军开始接受改编,甚至连少帅都不得不出国的时候,远在甘省的东北军将士也不是没有兔死狐悲的情绪。

但因为陕甘交接之处几乎全部都在共军的掌控范围之内,除非于学中肯下狠心沿黄河经宁入绥,再由平绥线回到北平。

之前果党派来的说客也不是没有这么劝过,为此果府还专门和宁马打过招呼,让其后面一定要放开道路不得阻拦东北军过境。

话说,一开始常凯申是想将关中连带着甘省的东北军全部调回来,结果谁能想到关中的那些部队居然一个比一个“孬”,怎么利诱都不肯动。

当然了,任谁平日里隔三差五就被共军的飞机大炮威慑,然后又是各种宣传手段齐下,都很难提起反抗的意思,即便某些军官想走,也几乎带不走多少部下。

倒是甘省这边的51军,不少军头的想法动摇得很厉害,只可惜在关中已经被共军统治的情况下,他们想走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从宁绥过境就是唯一的选择了。

只是宁马也好、绥远的傅作毅也罢,都不是好应付的对象,51军要想在人家的地盘上过境,哪怕果府拍着胸脯说自己早已打点好了,届时说不得也要被迫表示一下。

这倒不是于学中他们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设身处地的想来,51军好歹也是一支装备雄厚的数万部队,谁也不肯让这么一条过江龙轻易在自家地盘上路过,尤其是这过江龙还没有一个稳定的地盘。

而这么犹豫来犹豫去,结果却等来了共军占领集宁和大同的消息,这下可好,连走平绥线的希望也就此幻灭。

若是不愿留在西北,又不肯接受共党的改变,那么51军的还真的一条出路都没了,向东和向北都有共军,向西更是彻底的绝路,向南的话,难道还指望这些东北军翻雪山过草地入川么……

现在这样就好,既然共军已经派部队来到了金城,说明其已经打定主意入主甘省,如此于学中也算是放下了一个包袱,不用再担心哪天就被青马和宁马给打上门来。

至于将来共军要如何收拾这些西北地头蛇,就不是于军长操心的事情啦,这大概算是无事一身轻吧。

当然也不算是完全无事,早在去年共军对晋省下手时,对方就已经派人过来跟于学中把后续计划说明清楚。

将来包括他的51军在内,所有接受了改编的东北军队伍,如果愿意的话都可以前往抗日一线作战,和日本人还有那些狗汉奸干仗,总比在国内稀里糊涂地打要好。

只是于学中肯定不会承认,明明去年共党就已经把态度摆明清楚,为何直到他们已经兵临城下,自己才会选择接受现实,这背后的私心其实也是不言而喻的。

“于军长,辛苦了,接下来金城的驻防就交给我们接手吧,现在后方已经准备妥当,保证所有51军的将士们在回程途中,都能得到最高标准的款待。”

第二天,由红一方面军司令员汪洱卓亲自率领的两个师正式抵达金城郊外,与于学中等将领会面之后,汪司令也没跟对方客气,直言不讳地说出了这句话。

听到这个,在场前来迎接的人员脸色各异,既有欣喜,也有愤懑,但不管是和情绪,局势比人强的道理大家还是清楚的,除非他们肯与对方兵戎相见,否则还是老老实实地服从安排比较好。

经过这段时间的心理建设,于学中也逐渐接受了现在的命运。

几个月前少帅离开时,就曾与于学中私下会面,那时的少帅已经彻底失去了野心,与去年的表现截然不同,甚至还力劝他积极和共党合作,实在不行放弃兵权退隐也可,万万不得刻意违逆共党。

于学中不知道少帅在过去一年里到底经历了什么,居然会发生如此剧烈的变化,不过在共军拿下晋省,又给了日本人不少教训之后,他也确实对这支异军突起的势力增添了几分敬佩之情。

既然已经要走了,于学中就没有任何留念的意思,只是和汪洱卓犹如多年好友般地一路闲聊,然后又最后一次作为金城的东道主,设宴招待了对方。

酒足半醉之后,于学中仿佛随口一言地说道:“王司令,这青宁两地的马家军可不是好招呼的对象,几个月里我们弟兄可没少受他们的麻烦。

现在你们刚刚过来,说不得马家军那些人还会给你来一场下马威,这点务必要小心为上啊!”

对此汪洱卓只是笑着宽慰了几句,人之将走,无论于学中是不是真的在好心提醒,他总得感谢一下。

不过以于学中的认识,肯定不会想到,既然红军已经进了金城,就万万没有就此止步的道理,之前肯定早就做好了充足筹划。

在强大的武力准备之下,任何阴谋诡计都没有多少发挥作用的机会,现在于学中对于红军的了解不多,生出什么心思都有可能,但无所谓,只要愿意抗日,以后总少不了合作的机会。

包括西北的马家军也是如此,倘若对方支持抗战,那么大家还可以坐着好好谈谈,可若是心怀异心,就莫怪红军不客气了。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