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185TXT > 历史 > 我!大楚岳将军之子,誓杀秦犬! > 第59章 绅商农

关蒙将两首诗拿在手中,先是看了一眼秦受写的《作诗》。

顺着“作诗”二字往下,看着看着眉毛紧绷起来,看到后面两句,更是张着嘴,震惊得差一点要骂出粗话来。

这是诗?这是屎吧!

哎哟,我的眼睛!

关蒙感觉自己被侮辱了。

堂堂记德书院院长,声名远扬的关先生,居然在欣赏一首屎诗!

丢人!

关蒙赶紧把这首《作诗》合上,生怕它再一次污到自己的眼睛。

但是随后,又看到秦受那期待的双眼,尴尬得只好违着心,说道:“啊……对,我还得评一评,嘶,秦公子这首诗……嗯,还……还行。”

“什么叫还行?”

“额,别具一格,别开生面,别再写了!”

“你说什么?你敢再说一遍?”

“啊,秦公子误会的我意思了,我的意思是,你是大才子,要是再写出如此好诗,那还让别人怎么活,是吧?”

“嘿,榜眼说的话,就是中听!”

说罢,关蒙把秦受的诗交回给他,

秦受高兴,笑得露出了牙齿,随后又指了指另外的一首《悯农》,说:“还有那一首,恐怕都不用看了吧,那诗水平太低,就完全不是我的对手。”

关蒙陪笑着,漫不经心地把那首《悯农》拿起来看——

悯农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

“大哥?你、你怎么哭了?”

关语没想到,自己的兄长只是看了一首诗,就哭得梨花带雨。

关蒙眼角洒下一滴泪来,落在诗纸上。

关蒙仰头看向关语时,却已经是泪流满面:“我的小妹啊,为兄没事,只是深受诗情感慨,啊……此等小诗会,如何承得起这首诗的分量?”

关语取过诗来,从头看下,脸上的表情也慢慢变得悲伤,但是她却没有关蒙这般激动,只是轻叹一声,感慨道:“我居然也能看得懂!哥,我长脑子了!”

(ps:关语不是关羽,只是仿用了关羽的武力值,人家关羽是很有文化的,人家是看春秋的。)

关语哪里知道关蒙心中的感慨。

“小妹啊,你如何懂得,这诗中的讽刺韵味,再对应此时伯良县中种种,更是悲凄万分,而且诗会上可有千种万种诗来做,作诗者却能为贫农而唱响同情,又如此深刻,纵是贵族宗室见之犹怜啊……”

这就是古时候,一首诗的力量。

有人甚至能使洛阳一夜纸贵。

秦受张着嘴皱着眉,不解地向关蒙问:“所以关先生……我的诗还是最好的吧?”

“你就自个回去多写写吧!好,你写得好,行了吧!让开!”关蒙严肃地推开秦受,随后大步走向诗会的高台。

秦受还想追上去,却被关语给擒住了。

关蒙走上诗会高台,高台上的秀才们突然止住交谈,走了上来。

“呀?你是——”

“你不是记德书院的关蒙先生吗?如何在此?快快有请,诗会中哪能缺得了你来镇场子呢?”高台上的秀才纷纷认出了关蒙。

这几个秀才虽然年老,但是对关蒙却万般敬仰。

几个大家族的老太公和代表人也在此时将目光移了过来。

伯明县罗家代表者忙上前作揖,道:“今日这诗会当真是热闹,出了一首好诗不说,竟还有记行书院关蒙先生莅临,真是蓬荜生辉啊。”

其他各家纷纷上前行礼。

“哎呀,原来是关蒙先生,以后我家小孙儿可得仰仗您了。”

“哎,我家还有五个小孙在您家书院呢,您可得多多照顾。”

“我那五十岁的儿子,什么时候才能从您的书院毕业啊……”

“蒙关蒙先生传业授惑,我家现在,已经出了三位秀才呢!”

……

关蒙作揖回礼,苦口婆心地说:“各位家长、族长,学院授业是关蒙份内事,自不会偏袒谁冷落谁,只是如今看到诸位在台上为那几斗米而争得面红耳赤,倒有些感慨,很难想象令孙、令郎在家中受着是什么教育,我常说教育要耳濡目染,不仅是在书院中教育,更是在家庭、家族中啊……”

众族长、太公面面相觑,沉默了。

面前这位关蒙先生德高望重,将来说一定还有什么事要找他帮助游说,如今他都这么说话了,难不成还要不给他面子?

……

心理挣扎了片刻之后,终于有人松口了。

松口的是从一开始就答应给粮的那位潘太公:“我给十石粮!”

“我也十石!”

……

除了几大家族之外,还有一些上不得台面商人,也来凑热闹。

这些商人,甚至给得比大家族多得多。

他们比这些大家族中的人,真迫切地希望得到关蒙的注意。

毕竟当前世道,正常情况下,商人子女是不允许进入书院的,只能进私塾。

而关蒙是记德书院的院长,如果能得到关蒙的青睐,说不定能有一个机会?

如果真的那个机会,自己商人的命运也会跟着翻身……

“我二十石。”

“我五十石!”

“我七十石!”

……

岳信正坐在一旁看着台上发生的事情,轻轻感叹:“这些铁公鸡,终于愿意拨点毛了,要是还不肯给粮,我再把王粲的《七哀诗》放出来或者是张碧的《农父》……”

岳信脑子不错,保证记得清楚!

不过,还没等他放其它招,就突然跳出来了一个关蒙,在关蒙的三言两语下,这些乡绅商人居然很快就妥协了!

经县令记录,这一次诗会下来,共筹到了两百石粮食。

大楚的一石,与岳信所理解的历史大不相同,这里一石粮就约等一百公斤,足够两百人吃一天。

两百石粮食,那就够四万人吃一天。

伯良县不大,再加上饥荒死去了七八成的人,如今县中存活的人甚至不到五百。

这些粮食已经足够饥民撑几个月了。

县令高兴地拿着一个小册子,坐到了岳信身边,将册子递给岳信,并说:“这次真是多亏岳少爷了!我替伯良县的灾民们谢谢你!”

“别急得谢我,等发粮的时候,我可得看着你呢,万一你把粮吞了,那些灾民到哪说理去?”岳信端起茶杯,轻轻抿一口。

他还是不相信这个县令,毕竟他是一县之长,伯良县变成现在这样,他怎么也逃不掉这责任的。

县令无话可话,只是低着头,“嗯嗯嗯”。

此时关蒙正在高台上和秀才聊着天,片刻后他又向秀才们问道:“嘶,我还想知道,这首《悯农》的作者是谁?”

一位老秀才,看向高台旁边的一个角落。

那里的一个茶桌边,坐着县令与一位青年人。

老秀才指着那青年,向关蒙说:“说来惭愧,我等读数十年的圣贤书,都写不出这样的好诗来,关先生,这《悯农》的作者,是那位青年人,他叫——岳信!”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