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185TXT > 历史 > 民国不求生 > 第1017章

里河、伊列克河等许多河流经过,交通条件良好,又距离白匪军中亚方面军的大本营萨马拉非常近,附近又缺乏高山和筑垒地域,哈萨克军队的战斗力也不可能同苏军、红军相提并论,所以开战以后,哈军在奥伦堡方向迅速溃败,很快就让白军兵临城下。

现在中亚方面军只用一个步兵军和若干方面军直属的重炮部队,将奥伦堡团团包围起来,其他部队则继续向阿拉什自治共和国境内展开纵深攻击。

中亚方面军总司令弗兰格尔本人就是骑兵军官出身,他是世代在波罗的海生活的德意志族贵族后裔,上世纪末就参加了沙皇尼古拉二世的皇家骑兵卫队,一战时期指挥骑兵部队,成为战争中第一批获得圣乔治勋章的俄罗斯军官之一,直到红白内战爆发为止,弗兰格尔依靠骑兵战上的优秀表现,已经成了沙俄联合骑兵军的军长。

第一次红白内战爆发以后,弗兰格尔又加入了设在叶卡捷琳诺达尔的反布尔什维克志愿军,在那里他被授予了第一骑兵师的指挥权,并被授予了白军的少将军衔,此后即成为邓尼金的部下,参加了库班、顿河和察里津战役,还在高加索北部和顿河流域东部取得许多胜利。

苏军在第一次红白内战时曾唱过一首非常有名的军歌《红军最强大》,这首歌其中一个版本就是在向弗兰格尔倾泻怒火:

“……白卫军,黑男爵,

想给我们重新摆下沙皇宝座。

但从泰加森林到不列颠海岸,

最强大的是我们红军……”

歌词中唱到的黑男爵,就是指的弗兰格尔。

奥伦堡在一二百年前还是鞑靼人和哥萨克交战的重要战场,普加乔夫的农民战争也曾围绕奥伦堡发生过许多故事,当年普加乔夫的起义军就是顿兵奥伦堡的坚城之下,久攻不克,这才给了叶卡捷琳娜大帝充分的动员时间,最后导致了农民军的战败。

由此可见这座城市的坚固和战略地位。

现在弗兰格尔也循着当年普加乔夫的步伐,已经占领了位于奥伦堡和雅伊克交通线上的伊列茨克镇。接着,奥伦堡西部的各要塞纷纷落入白军之手,等到开战第二天时,白军又占领了奥伦堡郊区的别尔达村,迅速完成了对全城的包围和封锁。

现在城内守军仅有两三个武器装备陈旧落后且不满员的哈萨克步兵师,在弗兰格尔看来,中亚方面军彻底占领奥伦堡只是时间问题,他甚至预计本周之内自己就能进入奥伦堡城中,哈萨克军队根本不是什么值得一提的对手。

如果要说担忧的话,唯一问题就是可能中国人会派遣一些飞机到奥伦堡来助战。

但在弗兰格尔看来,少量红空军的战机编队不可能彻底扭转战局,反而只是能够增添中亚方面军的缴获量而已。

“哈萨克军队的战斗力非常弱小。”

弗兰格尔满不在乎的评价道:“哈萨克人根本没能力建立一个现代化的民族国家,他们就是一群骑马的牧民,只是俄罗斯哥萨克的一个分支,算不上是独立的民族。等到我们重新占领奥伦堡和阿斯塔纳以后,就应该销毁所有使用阿拉伯字母的哈萨克语书籍,把这个中国人创造的不合时宜产物彻底从历史上抹杀掉。”

第一百二十章 碎叶来电

奥伦堡的四面八方,铁路和水道交通均已被白军彻底切断,弗兰格尔麾下的炮兵部队有条不紊架设好阵地以后,就开始以密集的炮火昼夜不息轰击城市。天空中的白军战机也时不时以二三十架一个编队的规模出击,不断在城市上空抛下重型的航空炸弹,引发连片的爆炸和熊熊大火。

隆隆炮响之中,奥伦堡城头不断升起浓浓黑烟,中亚方面军却并不急于进攻,弗兰格尔还在等待进一步削弱奥伦堡守军实力的契机,白军的另外几支部队则持续沿着奥伦堡后方的交通干线前进,又占领了哈萨克国境内了七八处定居点。

奥伦堡城内那三个不满员的师根本无力反击,看来这一战略重镇的陷落只是时间问题。

领导奥伦堡防御作战的哈军将领名叫潘菲洛夫·伊万·瓦西里耶维奇,他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俄罗斯化哈萨克人,在一战爆发之前便出生于俄于罗斯腹地的彼得罗夫斯克,接受过沙皇时期完整的军事教育,只是当沙俄帝国崩溃以后,潘菲洛夫才回到哈萨克,参与了哈萨克人自己的民族解放战争。

当年林淮唐和捷尔任斯基出于划出缓冲区和统战中亚穆斯林的考虑,并没有直接把阿拉什共和国并入苏俄,而是保留了这个偏向左翼的民族解放进步政府。

这避

免了红军分散太多力量在中亚方面,可到今天也暴露出一个巨大的弊端,那就是红军同样也不能在中亚方向部署强有力的军队和要塞筑垒。

仅仅靠哈军自己的力量,面对萨文科夫匪帮的进犯,说是一溃千里也不为过。

哈萨克人在各条战线上表现都非常糟糕,他们战前也不够重视军队建设的问题,导致哈军虽然拥有十三个师的兵力,可是几乎每个师均不满员,装备也非常陈旧,直到战争爆发以后,位于阿斯塔纳的哈萨克政府才急忙请求中国向哈军提供武器装备方面的援助。

在这之前,哈萨克政府因为担心中国势力向它国内渗透的关系,已经好几次拒绝了中国政府方面提出的一揽子军事援助计划了。

潘菲洛夫焦头烂额,他手下掌握的三个师员额在哈军内其实已经算是比较充足,可由于缺乏先进武器和实战经验,面对白匪中亚方面军偏师的进攻,竟然都难以抵御,潘菲洛夫想方设法搜罗全城,也才凑出一个炮团和一个反坦克炮团作为设防火力。

以哈军的标准,奥伦堡的炮兵团只有24门75炮,完全拿不出手,就算放在当年中国的国内革命战争时代,这都达不到一线部队的标准炮兵火力配置。

潘菲洛夫手里的力量极为有限,还好白军在战争爆发以后的头两天还没有立刻攻入城市展开巷战,否则以哈军的普遍状态很可能会站不住脚,直接全线溃败丢掉奥伦堡。

潘菲洛夫估计着:“……萨文科夫匪帮想要以最低的伤亡占领奥伦堡,所以他们才一直在用重炮火力和飞机空袭削弱我们的防御力量……”

但这也给了潘菲洛夫一个机会,使他有了一定时间重新组织奥伦堡的城市防御,并且能够有时间用尽一切办法整顿手下的三个师,使他们在即将到来的巷战里拥有最低标准的战斗力。

在潘菲洛夫骑着马到处巡视的情况之下,士气低落的哈军士兵们终于开始有所行动起来,他们开始在奥伦堡的街道上堆砌街垒,放置沙袋,张开铁丝网,加固房屋,在隐蔽处设立秘密的机枪火力点……潘菲洛夫知道以哈军的水平,想要出城反攻简直是痴人说梦,只有打定坚守的主意,死守在城市当中,那才可能还勉强有一战之力。

“电报、电报——”

潘菲洛夫在整顿奥伦堡哈军的同时,也一刻不停的在给阿斯塔纳的哈萨克中央政府拍求援电报,然而阿斯塔纳政府在遭到白军全面袭击以后,顾此失彼,据说中央政府已经乱成了一锅粥,不要说腾出手来组织援军解围,就连咸海一带的二线防御都还没有组织起来。

没有办法,潘菲洛夫眼看着首都政府完全指望不上,就只能径直向中国境内七河省的省会碎叶拍去求援电报。1934年时,潘菲洛夫曾经作为阿拉什共和国军事访问团的副团长到过碎叶,还跟当地的一些中国党政军要员结成深厚的友谊,访问行程结束以后,潘菲洛夫就选择了多在碎叶待了三个月,自费考察中国红军。

战争爆发的第三天,潘菲洛夫还是没有收到阿斯塔纳政府的回电,反而是接到了来自碎叶的回电。

电文消息出自七河省省长邓宝珊之手:“……中国红军第五兵团业已跨过国境线,目前正向奥伦堡方向前进,我们将以全部力量支援前线……中国政府获悉您的来电以后,始知奥伦堡尚在战斗之中,打破了白匪军制造的城市早已沦陷的谣言,希望你部继续坚守城市,等待援军……”

五兵团的老底子就是当年胡景翼的西征军,这支部队西出阳关以后,横扫天山南北,又接着跨过葱岭、走出国门,在中亚的大草原上和布琼尼的红色骑兵军并肩作战,屡挫白匪,为中国革命和俄罗斯革命都立下了赫赫战功。

目前五兵团的司令员继续由胡景翼担任,只是他本人尚在迪化,即便乘坐飞机也没有那么快赶到前线,所以五兵团位于前线的部队是先由兵团副司令董振堂负责指挥。

董振堂也是二十年前胡景翼那支西征军出身的将领之一,同样在中亚大草原上立有赫赫战功,在当地各民族中间至今都还拥有很高的威望,确实是负责援哈抗匪的不二人选。

七河省省长邓宝珊一收到奥伦堡的求援电时,就立刻联系青岛请求指示,同时在中央指示下达以前,邓宝珊就已经找到了当时还在担任七河省军区司令的董振堂,请他立即整顿、调集部队,奔赴中国和阿拉什自治共和国的边境线上,随时做好出国远征的准备。

同时,七河省和新疆省两省也在俄罗斯第二次红白内战爆发的当天早上,就宣布进入到了临战的动员状态当中。两省的

各军区部队、机关单位和厂矿企业,都第一时间收到了最为严格的动员命令,党员们身先士卒,劳动模范们也奔走于兰新公路和铁路之上,把大量出国远征作战所需要的骡马、汽车、卡车、枪支、弹药、粮食、燃油一车车运往碎叶。

战争爆发以后的第一天晚上,中央指示终于抵达碎叶,林淮唐亲自给邓宝珊回电道:“……已阅养日电文,准予立刻重组五兵团,先由绍仲负责,出国作战,军队可直接使用红军服色旗号,一切均不必顾忌!”

林淮唐给出的态度非常鲜明:直接打出中国红军的旗号,援哈抗匪,不必做任何顾忌。

中国发展到今天,工业化水平早就已经反超了俄罗斯,面对白俄这样一个买办共和国,林淮唐有十足的勇气直接喊出“援哈抗匪”的口号。

鉴于苏俄是东共联的观察员国,而且和中国还签署有非常明确的军事同盟条约,所以白匪军对苏俄的侵略进犯,当然可以一概视为对中国和其他一切东共联成员国的直接宣战。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