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185TXT > 历史 > 民国不求生 > 第806章

结束以后,整个世界都进入了短暂的全面和平阶段,美国的经济形式依旧严峻,因而美国的企业们不情愿的放下长期以来对德国的仇恨,开始与德国进行贸易。加州和西北部太平洋沿岸地区则是开始不情不愿放开了与中国的经济往来,但在美国其他地区失业率仍旧长期维持在两位数。

全世界的左翼力量都在进一步壮大,意大利残酷又血腥的内战终于结束,混乱的局势也渐渐变得清晰起来,法兰西公社和不列颠联盟都对意大利革命进行了不遗余力的帮助,这使意大利的社会主义者们完全夺取了都灵的政权,并在法国的直接帮助下建立起了一支力量十分可观的人民军队,这支军队横扫了意大利北部,终结了奥匈帝国扶持起来的多个傀儡邦国政权,使意大利北部重归统一。

按意大利革命的进程在此之后便不再顺利,威廉二世在曼谷会议以后终于开始渐渐发觉到了左翼革命力量在全世界范围内的迅速崛起,一下子,协约国集团不再成为德国为首的中央同盟的主要敌人,反而是第三国际如今已经拥有东共联、英国、法国、苏俄……这样众多强国成员,逐渐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反德包围网。

德国政府无法再继续坐以待毙,更不可能再继续坐视乃至于是支援世界各地区的左翼革命。而且整个二十年代对德国来说,在经济上也是一个高速复兴的咆哮年代,依靠众多东欧卫星国带来的原材料和市场,还有一整个中央非洲、德属亚洲殖民地的收入,德国经济在二十年代已经完全恢复,开始有能力进行更大规模的对外干涉战争。

于是一支德国远征军进入意大利地区,在北方,他们协助奥匈帝国和威尼斯、伦巴第的地方军队,在波河战役中瓦解了意大利社会主义共和国人民军队重新统一大意大利地区的所有企图,在南方,德国远征军则保住了罗马和那不勒斯,成为罗马教皇国和两西西里王国的保护者。

意大利革命就此暂时落下帷幕,毕竟即便英法全力支援,意大利社会主义共和国也难以击败德国远征军,就算是墨索里尼也不得不认清楚现实,接受了意大利社会主义共和国目前的控制范围,1927年,意大利社会主义共和国与奥匈帝国签订了威尼斯和约,条约规定意大利北部除伦巴第和威尼斯地区以外均属于意大利社会主义共和国管辖,意大利南方则由罗马教皇国和两西西里王国继续统治。

在这场不彻底的意大利革命同时期,逃亡到澳大利亚的英国远征舰队和流亡者们,推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通过《联合资源法令》,合并为了澳大拉西亚邦联,选举被暂停进行,邦联的大部分土地都处于军事戒严状态之中。

西班牙人也在同期,乘着英国海外势力的瓦解,人终于夺回了直布罗陀,阿根廷人占领了马岛,埃及赢得了苏丹的唯一主权,内志入侵了特鲁西尔诸国,舍麦尔确保了科威特的忠诚,奥斯曼帝国夺回了塞浦路斯和亚丁,后者则划分给了也门管辖范围。

马耳他,苏伊士运河,柏培拉……这些英国殖民帝国上的战略要点,则多数被德国海军占领。

在大英帝国的众多海外领地里,只有南非勉强维持了下来,通过向德国做出种种巧妙的让步,再加上德国对于左翼力量可能颠覆南非的忌惮,才使南非的英国人殖民政权生存下来。

第七章 回国

葡萄牙人控制的安哥拉等殖民地和尚属于协约国集团阵营的北非、南非两大政权以外,整个非洲大陆上,除埃及、埃塞俄比亚这几个经济上大受中央同盟支配的半独立国家以外,剩下的土地,几乎都被德国控制,这些广袤的殖民地也为德国“咆哮的二十年代”注入巨大的经济活力。

对非洲各受压迫国家和民族而言,这既是二十年代的不幸,也是这时代的一种幸运。

德国去除了英法殖民帝国套在黑暗大陆上的枷锁,虽然取而代之,妄图锁上一条全新的锁链,然而德国粗暴的统治方式和残酷的剥削方法,远较英法殖民帝国高明的统治手段低级许多。非洲人民在遭受更残酷对待的同时,也因之在德属中央非洲比较松散的统治框架下,寻求到了更多民族觉醒和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空间。

还有像埃及和埃塞俄比亚这样的非洲大国,也在英法殖民帝国崩塌的过程里得到自由和扩张,埃及接管整个苏丹地区以后,实力明显上升,虽然苏伊士运河被德国控制,可是德意志帝国为了确保自己对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也有意扶持埃及来制衡奥斯曼帝国,埃及因此在整个二十年代里得到了难得的发展机会。

埃塞俄比亚的情况也是类似,各殖民帝国

在世界范围内的崩溃,既为二十年代的地球带来了德国这样一位更加粗暴的霸主,也给受压迫民族带来了更大的战略回旋余地。

1926年,在奥匈帝国势力范围南围部,爆发了一次疑似塞尔维亚支持的泛斯拉夫主义革命,给奥匈帝国在这里的霸权带来了严重威胁。奥地利皇帝卡尔设法挑拨了克罗地亚人与塞尔维亚人的矛盾,并建立了一个克罗地亚人主导的泛斯拉夫主义的伊利里亚王国,使它和奥地利、匈牙利一起形成新的三元联邦,波西米亚的捷克人也靠着当地工业在战后的迅猛发展争取到了更多的自治权。

即便是塞尔维亚,处境也不算太差。

塞尔维亚是欧战的导火索,理论上在战后很有可能被彻底毁灭、吞并。但欧战对奥匈帝国的放血实在过于严重以至于奥匈帝国的兼并主义倾向已成昨日黄花,其标志性人物,例如弗朗茨 康拉德 冯 赫岑多夫伯爵以及蒂萨 伊什特万,都被排挤到边缘位置。作为代替,外交部接手了战后和平进程的策划工作,其主要目标是在战后建立一个名义上独立的塞尔维亚。这一立场也得到了德国人的认可,自1915年起,德国就一直建议建立一个统一的塞尔维亚——黑山王国作为奥地利的附庸国。

在带有惩罚性质的《瓦托尔茨条约》中规定,马其顿和尼什被并入保加利亚,作为补偿黑山被并入塞尔维亚,但是失去了海岸线,军队也被限制在了一个微不足道的数量,再加上沉重的战争赔款,就连经济自主权也因为同奥地利签订的自由贸易协定而完全丧失。虽然卡拉乔杰维奇王室被保留了下来,但是还是在奥地利的压力下组建了一个亲奥政府。

根据条款内容,彼得一世退位,亚历山大二世即位,塞尔维亚的国家状况十分糟糕,可总算是免于了亡国的命运,这也给巴尔干地区的混乱留下复燃的种子。

在拉丁美洲,事态的发展也如脱缰野马一般令人吃惊。

美国在整个二十年代都受困于严重的大萧条和经济衰退,这使美国人在短时间内再也无力干涉拉丁美洲世界的任何政治变化,美国不得不重回到孤立主义的旗帜下,拉丁美洲则抓住时机,获得了一个政治上进行大变革的窗口时代。

1926年,巴西最具声望的总统候选人之一圣保罗州州长华盛顿 路易斯 佩雷拉 德索萨被刺杀后,联邦军队进入了该州,巴西内战因此爆发,周边国家,阿根廷、智利、委内瑞拉、巴拉圭和玻利维亚纷纷对巴西内战施加干涉,使得这场内战几乎演变成了拉丁美洲世界的一场小型世界大战,战火持续燃烧,直到1928年巴西新共和国举行首次大选,若昂?佩索阿领导的共和党大获全胜以后,才算暂时告一段落。

受这场南美洲的小型世界大战影响,委内瑞拉也发生了政权更替,玻利维亚则在1929年为争夺北查科地区的出海口,向巴拉圭宣战,查科战争爆发。

战争初期,巴拉圭由于战争准备不足且装备陈旧,缺少武器,甚至有的士兵没有枪支而使用弯刀作武器,巴军因而明显处于下风。玻军实力占优,准备也更为充分,连续拿下北查科的科拉莱斯、托莱多和博克龙等3座堡垒,玻利维亚的如意算盘是凭借战场上的有利局势获取谈判优势,迅速结束战争,保住胜利果实。

然而巴拉圭在外交上没有做丝毫让步,反而进行了利用谈判机会进行全国总动员,巴拉圭军队的总兵力很短时间内就从3000人膨胀到六万人,双方的血腥拉锯持续了数年时间,直到玻利维亚军队在德国顾问的指挥下于“七千米战役”中草率反击,导致玻军2个师被全歼,玻军自此一溃千里,此后半年左右的时间内巴拉圭军队大获全胜,玻利维亚则失去大片领土,德国第一次试图利用美国陷入经济衰退的机会,在拉丁美洲扩大势力范围的努力,也以失败告终。

历经3年的查科战争,使两国共死亡10万余人,其中玻方约6万人,巴方约4万人,超过了这两个小国每年的人口增长数,使这两个本不发达的南美国家被拖到了崩溃的边缘。而对于战败玻利维亚的损失更加惨重,加上1883年硝石战争的失败,玻利维亚自独立后已经丧失了约50的领土。

巴西内战和查科战争的另一个影响,就是使得置身事外的阿根廷在拉丁美洲世界逐渐获得了很高的威望,同样置身事外的智利则在这期间卷入一场规模浩大的革命运动。

在第三国际巴黎总部的众多代表中,就有一位来自智利的重要人物,他就是智利空军军官马穆杜克,此前英国革命期间,正是马穆杜克极力劝说第三国际组织一支国际志愿军前往

英国作战,他自己也由于丰富的军事履历以及受到智利现政府排挤的背景,逐渐成为第三国际的一位重要军事参谋。

近年以来,智利由于受国际市场的严重影响,所有的外部贷款都被暂停并要求偿还,硝石、铜矿出口量锐减,外汇流入阻断,国家财政陷于匮乏,工人失业剧增,大量小企业主和商人破产,民众生活急剧恶化,工农抗议运动不断。

1931年春天,智利的伊瓦涅斯总统就借口巴西内战和查科战争之故,在智利国内颁布紧急条令150多条,对民众实行高压政策,尤其是其中的新闻审查等条款,更使舆论激愤,内阁阁员也纷纷辞职,曾经将智利军队内左翼代表人物马穆杜克“政治流放”到法国的伊瓦涅斯总统现在就像是坐在一座亟待喷发的火山之上,地位极为脆弱,随时有倾覆之忧。

在巴黎和马穆杜克共事的第三国际教科文组织总干事熊雄,这天就拿着一份刚刚发行的智利报纸冲进了马穆杜克的办公室内。

熊雄和马穆杜克共事多年,建立了十分深厚的革命友谊,他非常兴奋,以至于在公开场合也用昵称称呼马穆杜克:“马马杜克,伊瓦涅斯政府垮台了!你可以回国了!”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