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185TXT > 武侠 > 秦皇汉武看我校历史作业评选[直播] > 第 84 章 天幕感叹:【事实...

天幕感叹:【事实上不仅仅是大唐制度有所缺陷,各代财政都不健康。

追溯根源,儒家当定一口锅】

宋明儒家大臣大怒:黄口小儿,竟敢污蔑我儒家,实在该死!

【自汉独尊儒术后,儒学占据学术经义主流,即便唐朝并不重用儒家,但儒家已占据华夏底色,到宋朝时直接把儒家学说当成了万能药,应用到经济、政治、文化各个方面,企图包治百病。

结果各业在儒学的框架下,其他专业技能永远无法突破儒学,出现不了专业学术型人才,只能缓慢发展甚至一度中断。

财政属于金融,金融最终归结于算学范畴,唐朝设算学科举,但实际的算学应用并没有帮到大唐。

为何没帮到?

因为算学不算儒家经学,所以算学科仕途地位低下。

无人钻研总结规律下,才有百代皆行秦政法,桑弘羊的财政制度延续千年。

某种程度上讲:这是一种悲哀!】

陈雪对儒家扔了个白眼,忍不住再次吐槽:【专业人做专业事,儒家又不是万能膏药,啥都能治】

刘彻自动忽略那句‘汉独尊儒术’,将头撇向面色平静的桑弘羊:“爱卿,再次被天幕点名,有何感受?”

先前他听到天幕言大唐给商人一个出仕机会,以为会有第二个桑弘羊出现,结果没有!

他心情甚好地摩挲着下巴:哎呀,朕提拔的人才竟能跟大秦并提,朕.真是太厉害了!

麒龙凤组合,朕赢了!(得意)

经天幕泄出自己未来成就,但仍原遵其职的桑弘羊很淡定:“回禀陛下,臣定当竭尽全力超过天幕。”

儒家厌恶经济,以他们为主的朝堂定然容不下他这类贾商出身.陛下还能托孤于他,是何等的胸怀?

只是他低头瞬间,余光与张汤等法吏交错而过,儒家.吗?

听到大唐财政崩溃,李世民忍不住双手握拳,心绪剧烈跳动,嘴角抿成直线:“算学吗?”

那要如何才能发展算学,发展金融学?

他偏过头嘱咐道:“待天幕结束后,将历代术学书籍找到,重新编册教授学子。”

杜如晦等人互错几眼,尽皆苦笑:算学书籍有,学子不缺,难的是算学先生,特别是天幕口中通金融的算学先生。

这时他们倒有些埋怨项羽和梁元帝。

项羽火烧咸阳宫,把先秦等书籍付之一炬,而梁元帝被困江陵城时,将十四万藏书焚灭(史称江陵焚书),多少孤本历史全毁于此。

到大唐时他们想找出连贯的史书都不能,所以这才有了修陛下修‘晋书’,李百药修‘北齐’等国史。

魏征摇摇头叹道:“东汉末年七十余车藏书,毁之七八。”

他收敛了眉目,垂下眼睑:当年王世充派人运书至京城,结果船触礁而翻,所遗书籍不知非凡,那大唐呢?

想到天幕口中的安史之乱,魏征心绪直坠,如风中空桶,摇晃得厉害。

【支撑唐初财政收入,是主要以人丁为本的租庸调,再以地税、附加税及资课等税填充大唐经济。

租:每丁每岁向朝廷纳粟二石的赋税。

调:朝廷根据产出物品的不同,收取不同的赋税。

如养蚕者每年每户上缴绫绢二丈,二两纯丝。不养蚕者缴纳布匹代替丝绢,但其价值不足丝额贵重,所以布匹要加五分之一,同时再缴麻三斤。

庸:即力役税。所有丁男每年为政府服力役(不是兵役)二十天。

如果不服役,则可以花钱役。

为了鼓励民众多多服役,唐律还规定多服役十五日,就可免除课户调负担。

若多服役三十天,当年的租调都可免除,但服役日期不能超过五十天】

刘邦咂咂嘴:后朝治世万变不离其宗,都围绕着华夏这块土地转啊!

他饮尽杯中酒,歪着头捻须长哼:土地是好东西,人人都想要,偏偏又要不到啊,要不到!

【唐初实行小政府政策,无论是制盐、挖矿、山泽采摘,全靠百姓服役制造,或者纳物。

如供百司、朝会、宾客宴会所用的薪炭,由朝廷官员监制,百姓服役时制造。

如冬季藏冰,天下诸州各据所需,由地址主的百姓凿山取之,草稞草料等物则由百姓缴纳。

所以租庸调中最受朝廷看重的是力役,唐除力役外还有杂徭、色役等等。

唐太宗利用各色力役,让朝廷及地方官衙能做到各类物品自给自足,既能减轻财政支出,又能保持官员精简】

秦始皇神情凝重地记录大唐制度,经天幕讲解顿时明白大唐才经战乱,却能征伐四。

对内不像大秦圈养奴隶,为各司建造制物。

对外令四夷出兵相帮,朝廷只派将军及少量唐军出征,所用军费自然极少。

他盯着竹简上‘小政府’三字,轻轻笑了起来,唐太宗果然有大能,难怪能快速治世,受人爱戴。

只是小政府模式不适合他大秦啊!

将天幕讲解记录完毕后,秦始皇抬起头问殿臣:“诸卿观唐制如何?”

右丞相冯去疾出列恭声道:“今大秦当务之急是捏合六国,不宜精简官员。但唐制按丁征税,大秦可借鉴一二。”

大秦的土地令法与后朝相比,确实粗糙不成制度,但随着神迹讲述他们这些先人也能吸取后朝优长之处。

他余光扫过莹莹发光的天幕,心道:陛下一统六国,那天下土地皆属陛下,他们大可按丁分地,即便是六国遗族,也应遵大秦律令,收拢民心同时,也能逼异心者跳出,好让朝廷将其一网打尽!

【而与租庸调匹配的是均田令,租庸调是按丁征税不问资产,均田令是在此基础上税丁而实田。

均田令起源于北魏,其特点是按劳动力来分配田地,再按受田的亩数来收取相应的赋税。

而大唐的均田令沿袭隋朝,在前朝基础上又略有调整,按唐律十八岁以上的丁男,可获田一顷。

其中二十亩为永业田,可传子孙继承的永恒家产,剩下的八十亩死后归于国家。

另外寡妻获田三十亩,年老、残废者获田四十亩。

为了尽快恢复国力,大唐放宽授田目标:工商业、王公贵族均可得田,得田范围及限制另有规定。

到贞观后期朝廷允许永业田买卖,然后就出现朝代杀手——土地兼并。

永业田买卖风气之盛,连高宗、玄宗下诏都不能阻止永业田买卖。

到大唐天宝初年时,朝廷无田可授,让均田令变为一纸空文】

大唐危矣!李世民等人脸色蓦地一白,土地不够分时,会发生什么?

户口流亡!

李世民身体微晃,满脸不可置信地望着天幕:怎么会这样?大唐竟然无地可分。

杜如晦强辩反驳:“天幕话语有失去偏颇,除了地少的狭乡,农人难以获田外,其他地足的宽乡,朝廷可是不限民众占地耕种的。”

并且为了减少农人负担,朝中各官署衙门也有自己的公廊田,用所收入的地租作为官署开支。

怎么到了天幕嘴里,他们就成了占田的恶人呢?

群臣中只有寥寥数臣未发言,房玄龄盯着天幕上‘土地兼并’几字,沉默不语。

克明说的‘民众占地’,可占地也包括权贵官僚,世间论开荒速度,谁有比得过实力雄厚的高门大户?

他想到天幕曾言汉高祖分地,为大汉埋下祸根,那大唐呢?

房玄龄下意识地回望上首的陛下,却见他神色晦暗地望向天幕,让他无法窥测其中深意。

大唐大唐,李世民强自平复翻滚的心绪,唐玄宗是大唐几位皇帝?

土地兼并作为大唐掌舵者,没人比他更清楚大唐税收几何。

天幕说初唐全国三百多万户,可是这里面有数半户口,是享有免税免役特权的不课税户。

按以往经验,这些不课税户当由后代唐皇,如汉武帝、北魏孝文帝那般改革解决,不是他不想将其解决,只是.他轻轻地叹了口气,大唐初立不满足各地豪强利益,大唐也不会迅速恢复国力,安定天下。

李世民抬手揉了揉额角,前岁为让百姓多占地,他还下令开荒到相应数额,就可得绢一匹,易米一斗。

大唐最终还是结于土地兼并啊!

朱元璋翻着元时书籍,正巧看到元代竹洲先生马端临的‘多识录’:

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是唐代的盛世,天宝十四年的人口与隋朝相当,但其中缴纳税收者却只有三百多万户。

朱元璋把天幕讲的户数进行换算,猛的倒吸口冷气:天宝年间不缴税者,居然占了总户数的三成还多?

他痛心疾首:钱啊!朝廷的钱,那么大一笔呢!

天幕不知他感叹,若知晓,定会补上一句:安史之后,人口逃散得只剩三百多万户,不缴税的户数却占总户数的三分之二。

意不意外?惊不惊喜?

【大唐地税则是王公以下百姓按土地征税,按每亩纳税2升粮食存到州县,就是放到大唐各地义仓,作荒年给贷,及官员禄米和诸司用粮之用。

荒年给贷的意思指:遇见年岁不好百姓缺粮种地时,诸县官衙审责贫户后,从义仓发放粮种给平民百姓,待秋熟后朝廷按数征纳粮食】

地税?

李世民一愣,后人把‘输课税之物’给取名为地税?

“义仓是为水旱灾祸而备,凡义仓之粟,唯荒年给粮,其余不得杂用。但后人把义仓称为税种,想必是后世朝堂有变,才将义仓与租庸调并提。”

房玄龄沉默半晌:“会不会是因朝廷将义仓变为‘只贷不赈’?”

当百姓受灾时,朝廷不赈灾而贷粮给百姓?

如此就能说通义仓为何被后人称为国家税种。

他心绪沉甸地望向陛下:将义仓设为国税,岂不跟隋朝一样,百姓饥寒之时还要签下粮贷?

李世民按着太阳穴,深深地吐出口气,先前他想知晓大唐弊政,现在却发现,即使明白制度缺陷处,他也无力更改。

因为唐太宗管不了高宗、玄宗朝事!

他的大唐啊!李世民微微合眼,神情疲惫地摆摆手:“拟诏:令各州百姓自设仓窖贮粮,以备荒年。”

顿了顿又道:“着诸州刺史及按察使亲自检行,不行者按律法办。”

三年耕食,当存一年之食,丰年衣足时当有饥馑之忧,国有义仓民间各家也应有粮食储蓄才是。

天幕深深叹了口气:【但矛盾的是,与租庸调制配合的均田令,从一开始就存在受田不均,受田不足的问题。

贞观十八年时,唐太宗下榻灵口,问村落男丁受田情况,得知正常男丁只授田三十亩,忧愁睡不着觉,到了半夜特诏雍州记下:少田者移到宽乡受田。

唐太宗为何要将百姓迁往宽乡(田地多的地方,狭乡指田少的地方)?

因为灵口男丁授田三十亩,但他却要按一顷亩数来缴纳赋税:每年缴纳布二丈五尺,麻三斤,粟二石。

用现代的话讲:三千的工资要按五千工资缴税】

天幕上弹出一块让人看不懂的影像,大唐舆图一片空茫,随后出现密密麻麻的小点,李世民细眼一看,黄色小点下有个备注:官僚贵族;而红色小点的备注为:自耕农。

起初黄色小点和红色小点各自占据大唐舆图,当黄红相接时,红色小点明显不敌黄色小点。

接着影像速度加快,黄色不停地吞噬红色,直到代表官僚贵族的黄色占据大唐各地时,大唐舆图突然抖动炸裂开来。

李世民脸色难看,嘴唇气得哆嗦:“土地兼并完时,朝廷的府兵制还能维持吗?”

大唐国祚还有吗?

他质问让群臣敛息不敢回答:因为他们都属于黄色小点,华夏自古便追逐土地,他们自持道德不强取豪夺,但遇见荒年百姓受难,出售自家土地时,各家同样会将土地收入囊中。

百姓在生存面前,会出卖未来,而他们有机会为家族增资,亦不会拒绝,利益之下,是人性驱动。

天幕长叹:【古时朝廷对丈量土地堪称世界数学难题。

其工作复杂繁难,到了八90年代,仍然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巨大工程。

直到近年来,国家动用卫星观察,才掌握全国土地分布,及亩数变化。

天幕顿了顿叹道:【唐初社会调弊各项政策皆以恢复民生为首要。

世间没有一项制度是完美无缺的,它既有合理亦有不合理之处。

即便是合理的制度,在执行时,也会受到相关条件制约,或是相关配套措施不健全,让制度走样变形。

这便需要后继者进行改革调整】

刘邦:等等,先前你们讲汉的时候可不是这样说的?

尔等把汉祸根搁乃公头上,现在却为唐太宗开脱?

你们后人为何偏心唐太宗不爱乃公?

为打破殿内凝重,长孙无忌率先反驳天幕:“不对,大唐有制:每丁租二石,若岭南诸州则税我等没有改革调整?”

他的话让仿佛打开了某个开关,群臣顿时鲜活起来,跟随道:“按先前谋划,待灭东突厥之后,军队就地扎营屯田,如张公谨般代州屯田,就地解决军粮。”

更有甚者上谏:“军州色役屯丁属于繁重力役,且路途遥远,服役年者增长,请陛下给予屯丁适当补贴,以稳贫者家庭。”

李世民神色淡淡:“且记下廷议。”

【高宗时期对财政并无深入改革,只是把地税按户收取,也就是说把官僚贵族也纳入税收。

并且在此基础上增加了户税,根据每州县按户收取税种】

天幕语气透出浓浓疑惑:【很奇怪,高宗时期万国来朝,商业兴起,但商业税好像被隐形一样,不见大唐针对商业税收动作。

难道他们看不起商业税吗?】

李治涨红了脸,一掌拍在案上:“后人无礼,朕怎么没要税?”

关税难道不是税?

他气冲冲地一拂袖,怒道:“当初朕要收贾商市税,崔融却横加阻止,说什么工商行人尽税,不符合古训。

要收官市商税,把不税变为有税,会引贾商惊心,不利于朝廷稳定。”

说来说去,税法就不是他儒家学科,所以才要横加阻拦。

结果害他在耶耶跟前丢脸,真是该死!

武后气得很了,连忙拉住他顺气:“税商不能劝农,反而使农受其弊。陛下也是为了富藏于民,才应了崔融的奏疏,不收商税。”

见他脸色缓和了,她才徐徐道:“不过天幕说得有理,今年来流亡户口增加,长此以往定会影响朝廷税收朝廷收取商税也能减轻户部压力。”

她捻起案上葡萄,亲手喂给李治:“有了足额税收,陛下也不用听户部尚书念叨了。”

“噗”李治横了她一眼,原本怒气难掩的脸突然笑出了声,拉着她的手道:“还好有媚娘开解朕。”

武后顺势偎在他怀中,轻笑:“你我夫妻一体,我不顾你顾谁呢?”

“媚娘”

“陛下”

大唐九五至尊的卿卿我我丝毫影响不到天幕:【从唐太宗到唐玄宗之前,大唐即使变成巨唐,还是一个标准的农业国家,它的税收主力从民力上汲取,正所谓‘民之大命,谷米也。国之所宝,租税也。’】

陈总顿了顿换了一个更精准的说话:【谷:大唐前期气候温暖粮食增长。

税:庞大自耕农群体缴税,加其他税种。

谷、税为民生国计,国家想要不断扩大强壮,这两项必须是要不断增加,若其中谷税不增,国家就在存亡边缘大鹏展翅。

所以翻开唐朝史册,会发现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自安史之乱后,向来反对收商税的唐朝开启了疯狂的压榨商模式】

作者有话要说

参考书籍:唐代财政史稿

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

盛世的崩塌

文献:唐代政府的粮食需求与财政经济

上章文献参考是:唐代公廨本钱制度的几个问题

唐代的捉钱制

唐代捉钱制度研究

唐前期诸司经费经营管理研究

唐朝官员工资(指铜钱之类的钱币),含在禄料钱里面的,最初唐朝各衙门的费用及官员俸料费,是盈亏自负,最初各衙门经营得并不是很好,所以唐太宗才想引进商人放利。

到唐玄宗时期,让商人经营公廨费,其实是便相性刮富户油水。

感谢在2023-11-0622:04:49~2023-11-0823:54:01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投出火箭炮的小天使:危宫惊梦331个;

感谢投出手榴弹的小天使:凤梨虾球qwlx1个;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福公10瓶;人理守护协会特派员、哒宰u、迪丽热巴的老婆、xy5瓶;凤梨虾球qwlx3瓶;懒人、32393288、29526063、黎明、leah_伊莎贝拉拉、汞灯、凉迹1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天幕感叹:【事实上不仅仅是大唐制度有所缺陷,各代财政都不健康。

追溯根源,儒家当定一口锅】

宋明儒家大臣大怒:黄口小儿,竟敢污蔑我儒家,实在该死!

【自汉独尊儒术后,儒学占据学术经义主流,即便唐朝并不重用儒家,但儒家已占据华夏底色,到宋朝时直接把儒家学说当成了万能药,应用到经济、政治、文化各个方面,企图包治百病。

结果各业在儒学的框架下,其他专业技能永远无法突破儒学,出现不了专业学术型人才,只能缓慢发展甚至一度中断。

财政属于金融,金融最终归结于算学范畴,唐朝设算学科举,但实际的算学应用并没有帮到大唐。

为何没帮到?

因为算学不算儒家经学,所以算学科仕途地位低下。

无人钻研总结规律下,才有百代皆行秦政法,桑弘羊的财政制度延续千年。

某种程度上讲:这是一种悲哀!】

陈雪对儒家扔了个白眼,忍不住再次吐槽:【专业人做专业事,儒家又不是万能膏药,啥都能治】

刘彻自动忽略那句‘汉独尊儒术’,将头撇向面色平静的桑弘羊:“爱卿,再次被天幕点名,有何感受?”

先前他听到天幕言大唐给商人一个出仕机会,以为会有第二个桑弘羊出现,结果没有!

他心情甚好地摩挲着下巴:哎呀,朕提拔的人才竟能跟大秦并提,朕.真是太厉害了!

麒龙凤组合,朕赢了!(得意)

经天幕泄出自己未来成就,但仍原遵其职的桑弘羊很淡定:“回禀陛下,臣定当竭尽全力超过天幕。”

儒家厌恶经济,以他们为主的朝堂定然容不下他这类贾商出身.陛下还能托孤于他,是何等的胸怀?

只是他低头瞬间,余光与张汤等法吏交错而过,儒家.吗?

听到大唐财政崩溃,李世民忍不住双手握拳,心绪剧烈跳动,嘴角抿成直线:“算学吗?”

那要如何才能发展算学,发展金融学?

他偏过头嘱咐道:“待天幕结束后,将历代术学书籍找到,重新编册教授学子。”

杜如晦等人互错几眼,尽皆苦笑:算学书籍有,学子不缺,难的是算学先生,特别是天幕口中通金融的算学先生。

这时他们倒有些埋怨项羽和梁元帝。

项羽火烧咸阳宫,把先秦等书籍付之一炬,而梁元帝被困江陵城时,将十四万藏书焚灭(史称江陵焚书),多少孤本历史全毁于此。

到大唐时他们想找出连贯的史书都不能,所以这才有了修陛下修‘晋书’,李百药修‘北齐’等国史。

魏征摇摇头叹道:“东汉末年七十余车藏书,毁之七八。”

他收敛了眉目,垂下眼睑:当年王世充派人运书至京城,结果船触礁而翻,所遗书籍不知非凡,那大唐呢?

想到天幕口中的安史之乱,魏征心绪直坠,如风中空桶,摇晃得厉害。

【支撑唐初财政收入,是主要以人丁为本的租庸调,再以地税、附加税及资课等税填充大唐经济。

租:每丁每岁向朝廷纳粟二石的赋税。

调:朝廷根据产出物品的不同,收取不同的赋税。

如养蚕者每年每户上缴绫绢二丈,二两纯丝。不养蚕者缴纳布匹代替丝绢,但其价值不足丝额贵重,所以布匹要加五分之一,同时再缴麻三斤。

庸:即力役税。所有丁男每年为政府服力役(不是兵役)二十天。

如果不服役,则可以花钱役。

为了鼓励民众多多服役,唐律还规定多服役十五日,就可免除课户调负担。

若多服役三十天,当年的租调都可免除,但服役日期不能超过五十天】

刘邦咂咂嘴:后朝治世万变不离其宗,都围绕着华夏这块土地转啊!

他饮尽杯中酒,歪着头捻须长哼:土地是好东西,人人都想要,偏偏又要不到啊,要不到!

【唐初实行小政府政策,无论是制盐、挖矿、山泽采摘,全靠百姓服役制造,或者纳物。

如供百司、朝会、宾客宴会所用的薪炭,由朝廷官员监制,百姓服役时制造。

如冬季藏冰,天下诸州各据所需,由地址主的百姓凿山取之,草稞草料等物则由百姓缴纳。

所以租庸调中最受朝廷看重的是力役,唐除力役外还有杂徭、色役等等。

唐太宗利用各色力役,让朝廷及地方官衙能做到各类物品自给自足,既能减轻财政支出,又能保持官员精简】

秦始皇神情凝重地记录大唐制度,经天幕讲解顿时明白大唐才经战乱,却能征伐四。

对内不像大秦圈养奴隶,为各司建造制物。

对外令四夷出兵相帮,朝廷只派将军及少量唐军出征,所用军费自然极少。

他盯着竹简上‘小政府’三字,轻轻笑了起来,唐太宗果然有大能,难怪能快速治世,受人爱戴。

只是小政府模式不适合他大秦啊!

将天幕讲解记录完毕后,秦始皇抬起头问殿臣:“诸卿观唐制如何?”

右丞相冯去疾出列恭声道:“今大秦当务之急是捏合六国,不宜精简官员。但唐制按丁征税,大秦可借鉴一二。”

大秦的土地令法与后朝相比,确实粗糙不成制度,但随着神迹讲述他们这些先人也能吸取后朝优长之处。

他余光扫过莹莹发光的天幕,心道:陛下一统六国,那天下土地皆属陛下,他们大可按丁分地,即便是六国遗族,也应遵大秦律令,收拢民心同时,也能逼异心者跳出,好让朝廷将其一网打尽!

【而与租庸调匹配的是均田令,租庸调是按丁征税不问资产,均田令是在此基础上税丁而实田。

均田令起源于北魏,其特点是按劳动力来分配田地,再按受田的亩数来收取相应的赋税。

而大唐的均田令沿袭隋朝,在前朝基础上又略有调整,按唐律十八岁以上的丁男,可获田一顷。

其中二十亩为永业田,可传子孙继承的永恒家产,剩下的八十亩死后归于国家。

另外寡妻获田三十亩,年老、残废者获田四十亩。

为了尽快恢复国力,大唐放宽授田目标:工商业、王公贵族均可得田,得田范围及限制另有规定。

到贞观后期朝廷允许永业田买卖,然后就出现朝代杀手——土地兼并。

永业田买卖风气之盛,连高宗、玄宗下诏都不能阻止永业田买卖。

到大唐天宝初年时,朝廷无田可授,让均田令变为一纸空文】

大唐危矣!李世民等人脸色蓦地一白,土地不够分时,会发生什么?

户口流亡!

李世民身体微晃,满脸不可置信地望着天幕:怎么会这样?大唐竟然无地可分。

杜如晦强辩反驳:“天幕话语有失去偏颇,除了地少的狭乡,农人难以获田外,其他地足的宽乡,朝廷可是不限民众占地耕种的。”

并且为了减少农人负担,朝中各官署衙门也有自己的公廊田,用所收入的地租作为官署开支。

怎么到了天幕嘴里,他们就成了占田的恶人呢?

群臣中只有寥寥数臣未发言,房玄龄盯着天幕上‘土地兼并’几字,沉默不语。

克明说的‘民众占地’,可占地也包括权贵官僚,世间论开荒速度,谁有比得过实力雄厚的高门大户?

他想到天幕曾言汉高祖分地,为大汉埋下祸根,那大唐呢?

房玄龄下意识地回望上首的陛下,却见他神色晦暗地望向天幕,让他无法窥测其中深意。

大唐大唐,李世民强自平复翻滚的心绪,唐玄宗是大唐几位皇帝?

土地兼并作为大唐掌舵者,没人比他更清楚大唐税收几何。

天幕说初唐全国三百多万户,可是这里面有数半户口,是享有免税免役特权的不课税户。

按以往经验,这些不课税户当由后代唐皇,如汉武帝、北魏孝文帝那般改革解决,不是他不想将其解决,只是.他轻轻地叹了口气,大唐初立不满足各地豪强利益,大唐也不会迅速恢复国力,安定天下。

李世民抬手揉了揉额角,前岁为让百姓多占地,他还下令开荒到相应数额,就可得绢一匹,易米一斗。

大唐最终还是结于土地兼并啊!

朱元璋翻着元时书籍,正巧看到元代竹洲先生马端临的‘多识录’:

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是唐代的盛世,天宝十四年的人口与隋朝相当,但其中缴纳税收者却只有三百多万户。

朱元璋把天幕讲的户数进行换算,猛的倒吸口冷气:天宝年间不缴税者,居然占了总户数的三成还多?

他痛心疾首:钱啊!朝廷的钱,那么大一笔呢!

天幕不知他感叹,若知晓,定会补上一句:安史之后,人口逃散得只剩三百多万户,不缴税的户数却占总户数的三分之二。

意不意外?惊不惊喜?

【大唐地税则是王公以下百姓按土地征税,按每亩纳税2升粮食存到州县,就是放到大唐各地义仓,作荒年给贷,及官员禄米和诸司用粮之用。

荒年给贷的意思指:遇见年岁不好百姓缺粮种地时,诸县官衙审责贫户后,从义仓发放粮种给平民百姓,待秋熟后朝廷按数征纳粮食】

地税?

李世民一愣,后人把‘输课税之物’给取名为地税?

“义仓是为水旱灾祸而备,凡义仓之粟,唯荒年给粮,其余不得杂用。但后人把义仓称为税种,想必是后世朝堂有变,才将义仓与租庸调并提。”

房玄龄沉默半晌:“会不会是因朝廷将义仓变为‘只贷不赈’?”

当百姓受灾时,朝廷不赈灾而贷粮给百姓?

如此就能说通义仓为何被后人称为国家税种。

他心绪沉甸地望向陛下:将义仓设为国税,岂不跟隋朝一样,百姓饥寒之时还要签下粮贷?

李世民按着太阳穴,深深地吐出口气,先前他想知晓大唐弊政,现在却发现,即使明白制度缺陷处,他也无力更改。

因为唐太宗管不了高宗、玄宗朝事!

他的大唐啊!李世民微微合眼,神情疲惫地摆摆手:“拟诏:令各州百姓自设仓窖贮粮,以备荒年。”

顿了顿又道:“着诸州刺史及按察使亲自检行,不行者按律法办。”

三年耕食,当存一年之食,丰年衣足时当有饥馑之忧,国有义仓民间各家也应有粮食储蓄才是。

天幕深深叹了口气:【但矛盾的是,与租庸调制配合的均田令,从一开始就存在受田不均,受田不足的问题。

贞观十八年时,唐太宗下榻灵口,问村落男丁受田情况,得知正常男丁只授田三十亩,忧愁睡不着觉,到了半夜特诏雍州记下:少田者移到宽乡受田。

唐太宗为何要将百姓迁往宽乡(田地多的地方,狭乡指田少的地方)?

因为灵口男丁授田三十亩,但他却要按一顷亩数来缴纳赋税:每年缴纳布二丈五尺,麻三斤,粟二石。

用现代的话讲:三千的工资要按五千工资缴税】

天幕上弹出一块让人看不懂的影像,大唐舆图一片空茫,随后出现密密麻麻的小点,李世民细眼一看,黄色小点下有个备注:官僚贵族;而红色小点的备注为:自耕农。

起初黄色小点和红色小点各自占据大唐舆图,当黄红相接时,红色小点明显不敌黄色小点。

接着影像速度加快,黄色不停地吞噬红色,直到代表官僚贵族的黄色占据大唐各地时,大唐舆图突然抖动炸裂开来。

李世民脸色难看,嘴唇气得哆嗦:“土地兼并完时,朝廷的府兵制还能维持吗?”

大唐国祚还有吗?

他质问让群臣敛息不敢回答:因为他们都属于黄色小点,华夏自古便追逐土地,他们自持道德不强取豪夺,但遇见荒年百姓受难,出售自家土地时,各家同样会将土地收入囊中。

百姓在生存面前,会出卖未来,而他们有机会为家族增资,亦不会拒绝,利益之下,是人性驱动。

天幕长叹:【古时朝廷对丈量土地堪称世界数学难题。

其工作复杂繁难,到了八90年代,仍然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巨大工程。

直到近年来,国家动用卫星观察,才掌握全国土地分布,及亩数变化。

天幕顿了顿叹道:【唐初社会调弊各项政策皆以恢复民生为首要。

世间没有一项制度是完美无缺的,它既有合理亦有不合理之处。

即便是合理的制度,在执行时,也会受到相关条件制约,或是相关配套措施不健全,让制度走样变形。

这便需要后继者进行改革调整】

刘邦:等等,先前你们讲汉的时候可不是这样说的?

尔等把汉祸根搁乃公头上,现在却为唐太宗开脱?

你们后人为何偏心唐太宗不爱乃公?

为打破殿内凝重,长孙无忌率先反驳天幕:“不对,大唐有制:每丁租二石,若岭南诸州则税我等没有改革调整?”

他的话让仿佛打开了某个开关,群臣顿时鲜活起来,跟随道:“按先前谋划,待灭东突厥之后,军队就地扎营屯田,如张公谨般代州屯田,就地解决军粮。”

更有甚者上谏:“军州色役屯丁属于繁重力役,且路途遥远,服役年者增长,请陛下给予屯丁适当补贴,以稳贫者家庭。”

李世民神色淡淡:“且记下廷议。”

【高宗时期对财政并无深入改革,只是把地税按户收取,也就是说把官僚贵族也纳入税收。

并且在此基础上增加了户税,根据每州县按户收取税种】

天幕语气透出浓浓疑惑:【很奇怪,高宗时期万国来朝,商业兴起,但商业税好像被隐形一样,不见大唐针对商业税收动作。

难道他们看不起商业税吗?】

李治涨红了脸,一掌拍在案上:“后人无礼,朕怎么没要税?”

关税难道不是税?

他气冲冲地一拂袖,怒道:“当初朕要收贾商市税,崔融却横加阻止,说什么工商行人尽税,不符合古训。

要收官市商税,把不税变为有税,会引贾商惊心,不利于朝廷稳定。”

说来说去,税法就不是他儒家学科,所以才要横加阻拦。

结果害他在耶耶跟前丢脸,真是该死!

武后气得很了,连忙拉住他顺气:“税商不能劝农,反而使农受其弊。陛下也是为了富藏于民,才应了崔融的奏疏,不收商税。”

见他脸色缓和了,她才徐徐道:“不过天幕说得有理,今年来流亡户口增加,长此以往定会影响朝廷税收朝廷收取商税也能减轻户部压力。”

她捻起案上葡萄,亲手喂给李治:“有了足额税收,陛下也不用听户部尚书念叨了。”

“噗”李治横了她一眼,原本怒气难掩的脸突然笑出了声,拉着她的手道:“还好有媚娘开解朕。”

武后顺势偎在他怀中,轻笑:“你我夫妻一体,我不顾你顾谁呢?”

“媚娘”

“陛下”

大唐九五至尊的卿卿我我丝毫影响不到天幕:【从唐太宗到唐玄宗之前,大唐即使变成巨唐,还是一个标准的农业国家,它的税收主力从民力上汲取,正所谓‘民之大命,谷米也。国之所宝,租税也。’】

陈总顿了顿换了一个更精准的说话:【谷:大唐前期气候温暖粮食增长。

税:庞大自耕农群体缴税,加其他税种。

谷、税为民生国计,国家想要不断扩大强壮,这两项必须是要不断增加,若其中谷税不增,国家就在存亡边缘大鹏展翅。

所以翻开唐朝史册,会发现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自安史之乱后,向来反对收商税的唐朝开启了疯狂的压榨商模式】

作者有话要说

参考书籍:唐代财政史稿

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

盛世的崩塌

文献:唐代政府的粮食需求与财政经济

上章文献参考是:唐代公廨本钱制度的几个问题

唐代的捉钱制

唐代捉钱制度研究

唐前期诸司经费经营管理研究

唐朝官员工资(指铜钱之类的钱币),含在禄料钱里面的,最初唐朝各衙门的费用及官员俸料费,是盈亏自负,最初各衙门经营得并不是很好,所以唐太宗才想引进商人放利。

到唐玄宗时期,让商人经营公廨费,其实是便相性刮富户油水。

感谢在2023-11-0622:04:49~2023-11-0823:54:01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投出火箭炮的小天使:危宫惊梦331个;

感谢投出手榴弹的小天使:凤梨虾球qwlx1个;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福公10瓶;人理守护协会特派员、哒宰u、迪丽热巴的老婆、xy5瓶;凤梨虾球qwlx3瓶;懒人、32393288、29526063、黎明、leah_伊莎贝拉拉、汞灯、凉迹1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