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185TXT > 古代言情 > 布衣皇后:花倾天下 > 第三十二章 曾经的日子

冬去春来,秋去冬又来,一年一年日子过的飞快。

刘旺才的漂亮媳妇儿嫁进刘家转眼就是十多年过去了。

十多年里,刘旺才那是忙了地里忙家里,忙完了大的忙小的,喘口气歇着还得哄着孩子们睡觉,心思掰成了八份里使也不够用的。

好在媳妇的肚子争气,隔个年半的就会为他生下儿子或女儿,现在他是四个儿子三个女儿,大儿子今年十五岁,小女儿两岁,让本来就不富裕的刘家添了这么多嘴巴要饭吃,家主刘义只得又向庄里的大管家增租了四亩地,加上原先的四亩就是八亩了。

要耕种八亩的庄稼地,刘义和儿子刘旺才,那也是拼上了老命了。一年年的过去,刘家年年都过的紧紧巴巴的。

但是,刘义看着膝下这些孙子辈,就算再苦再累,他也开心。

农历,腊月二十五。

这天一大早,刘旺才从爹那里拿到了几块小碎银子,挑上担子带着大儿子大虎去往了镇上,今天是镇上大集,媳妇英子快生了,红糠小米的还没买,再割上十斤肉,给孩子们买买上一些小玩意儿,还得扯上些布给大虎做身新衣服。

刘旺才打算先找个空地儿把小桌子支上,先写上半天的联子,然后再去买东西。

庄户人家过日子,吃的菜都是自己种的,很少会去大集上买,也能省下不少用度。

伍集镇,距离京城约有三十里,离着刘庄约有十里地。虽说刘庄离着京城也不远,但是,庄户人家去不起京城买东西,进京城门还要交铜板。所以说,京城再大再好再繁华,一般的百姓人家能不去就不去了,毕竟那不是咱非要去的地方。

今天的伍集镇很热闹,刘氏父子二人还没走到镇上,镇上仅有的一条通往大集的路上,就被一些从京城赶来的买年货的马车塞的满当当的。

每年到了这个时候,京城里的很多人都会来伍集镇赶大集,乡下大集卖的货,价格可比京城要便宜不少,当然也更加的热闹。

伍集镇每逢农历初五、初十为大集,今个儿正是农历的腊月二十五,按照惯例,从今天起一直到腊月三十,伍集镇上的大集天天都会有,规模更是比平时大多了,离着镇子还有几里路,大路的两边就有了摆摊卖东西的了,不时的能够听见有卖鞭炮的摊子在拉上一挂炮仗,以吸引着客人买鞭炮,一些马车拥挤在路上寸步难行挤成了一个疙瘩,马嘶人吼的谁也不让谁,谁也不肯后退半步。

刘旺才一只手扶着肩上的担子,一只手拉着儿子大虎,父子俩在车流人流中挤来挤去,有时也会停下来看看路边摊上都是些卖什么的。他是打算先找个空地摆下小桌子,过午之后再去镇子上割肉、扯布,那些小零碎的等回过头来再买,当然了,这主要还是因为不知道手里的银子够不够用。

大虎是刘旺才的第一个儿子,过了年,他就要去京城一家早茶店当伙计,这可是爷爷刘义托了不少的人才办成的,也是刘家第一个离开家,离开刘府庄园外出干活的孩子,刘旺才虽然舍不得大虎离开自己,但是为了能够让儿子不再象自己一样整天的闷在庄稼地里干活去京城谋生,舍不得也得舍。

将孩子送到店铺或是作坊中当学徒,不光是为家里省下了口粮,更是为了将来孩子能够有一个谋生的技能。

虽然都知道孩子当学徒很苦,除了管吃管住没有工钱,但今后要是出了徒,可是件了不得的事儿,每个月都能领到工钱,指不定还能得到客人们的赏钱呢,到时候媒人自会上门来提亲,比在家种地强多了。

刘旺才父子俩好容易找到了一个小空档,把担子上挑着的小桌摆在了地上,儿子大虎忙着将担子里的水瓶子拿出来放在地上,拿了块墨研了起来。刘旺才将一块写着个大大“联”字的红布用棍子挑起插在了后面的地里,从担子里拿出一小卷裁好了的红纸摆在了小桌的一侧,就等着有人来请写对联了。

一个上午过去了,刘旺才见剩下的红纸也没了几张,招呼正在一边看杂耍的儿子大虎,把摊子收了。

刘旺才先去割了十多斤带肥膘的大肉,又去布店里扯了几米布,然后父子二人在大集上逛了起来,买了红糖、小米、几挂鞭炮和一些小玩竟儿,就准备着往回走。

“旺才,旺才,你咋还在这里磨叽呢,你爹让人到处找你,快点回去吧,你媳妇要生啦!”

一个同庄的人看见了刘旺才,大声的向他叫了起来。

刘旺才应了声,一把扯过站在旁边炸果子摊上盯着看的大虎,说:“赶紧走吧,你娘要生啦!”

等到父子二人赶到了家,一进院门,就听到刘义在大叫:“兔崽子,赶个集也用上多半天的空儿,赶紧生火烧水去!”

刘旺才一听爹这么的一喊,也是吓了一大跳,赶紧的扔下肩上的担子:“大虎,把东西抬到屋里去!”

刘旺才窝在柴房里烧着水,锅里的开了一遍又一遍,水添了一次又一次,到了天都快黑了,他也没听到有人喊他舀水往东屋里送。

刘家是一个很小的祖上传下来的四合院,进了院子后是一个小天井,正屋坐北朝南为三间,东屋也是三间。东屋就是刘旺才一家九口住着,正屋只是刘全一个人住,西面是柴房和堆放杂物的没有门窗的屋子,也是三间,茅厕在东北角上,一进大门的东南面拴着几只羊,院子里散养着十多只鸡,吃水要去外面挑回来,盛水的大缸就放在东屋的窗下。

儿子大虎已经可以为家里挑水了,不然的话,刘旺才还不得忙死。

刘家最快乐的当属孩子们了,他们住着的东屋关门闭窗的不让进去,孩子们就在院子里瞎疯,累了就去正屋找点冷干粮塞进肚喝上几口凉水继续疯。

刘义坐在正屋的火盆前伸手烤着火,说是火,其实就是从灶里捞出来的热灰,庄户人家都是这样取暖的。

他不时的抬头看着院子里开心乱窜的孙子孙女们,又起身走出门看看东屋紧闭着的屋门。

天色暗了下来,象是到了傍晚,又象是阴了天,喘口气也不顺畅。

儿媳妇为单传了的刘家生了四子三女,刘义终于不再心塞刘家无后了。

刘义迈步向东屋走了过去,附耳在门上听了听里面的动静,抬手轻轻的敲了几下房门。

“有事啊?”

屋里传出了一个女人的问话,声音虽然不大,却把刘义吓了一跳,他赶紧的说:“他赵婶,有事了没?”

“还没呢!”屋里的赵妈回答,象是有些不耐烦。

刘义眉头皱了下,又说:“赵妈,要不要把张妈叫过来帮忙?”

“去吧!”

刘义一听,心里当里就提了起来:赵妈是什么脾气的人,他多少还是了解一些。一般来说呢,赵妈自恃有点斤两,为人接生都不喜欢人多添乱了,除非遇到了她实在是办不了的事,才会同意叫人来帮忙。

也就是说,儿媳妇的这次生产要出状况了?

刘义的心都提到嗓子眼了,他赶忙的掉头就往院子外面跑,儿子旺才腿脚不跟趟儿,这事又误不得,还是自己跑一趟吧。刘义今年六十有七了,因为长年习武,身子骨的还算壮实,三两个的年轻人也没被他放在过眼里。

只是人的年纪毕竟大了,终归还是赶不上年轻时有力气。

刘义嘴里说的张妈,并不是住在刘府庄园里的一个接生婆,而是住在离着刘府庄园十多里外的村子里。

“大虎,看着弟妹点别乱跑,有事叫你爹!”

刘义冲大孙子吼了一声,人已经跑出院门外了,身后传来了大虎的应声:“知道啦爷爷!”

人多瞎胡乱,鸡多不泛蛋!

家里吃饭的人口是不少,但是真正能干活的没几个。

刘义快步的小跑出了刘府庄园,而后转往一侧,沿着麦子地边的小道跑。刘义今年六十有七,多年的习练武功,他比一般这个年纪的人体力要好些。

敲了几下张婶家的院门,一个老头慢腾腾的把院门打开,不等刘义说什么,老头就说:“不在家,去伍集了!”

“伍集哪家?”刘义急忙的问道,那伍集镇大着呢,上哪找人去?

老头子歪了歪头想了想,说:“好象是三家胡同的一家,到底是哪一家俺也不知道。”

伍集镇的三家胡同刘义是知道的,因为那个胡同里就住了三户人家。只有三家总比没目标强多了,刘义道了谢转身就往伍集方向快步走去。

当刘义赶到了伍集镇时,天已经完全黑了。

匆匆的走到了三家胡同前看了看,来到了一户人家院门外敲了几声,有人在里面应着声,听到刘义问张婶在不在,里面大声的叫道:“最里面那家,他家女人生娃!”

刘义道了谢就往胡同里走,在最里面的一户人家院门外敲了起来,院子里传来了狗叫,接着院门从里面打开,一个老妪抬头问道:“找谁?”

“对不住了,俺是刘府庄园的,请问张婶是在您家么?”刘义赶紧的说。

“是啊是啊,请进来吧!”

听到刘义是来找张婶的,这老妪脸上的折子堆了起来笑着说。

刘义道着谢,跟在老妪的身后走进了院子,天气寒冷也不能站在院子里,老妪让刘义去了柴火房。

柴火房大灶下生着火,一大锅热水开着锅盖,刘义寻了个角落坐了下来,虽然心里掂记着家里的儿媳妇,可也得等着张婶忙完了才行。

跑了一路了,刘义有点累,柴房里暖和,坐着坐着就睡了过去。

突然,柴房里热闹了起来,有人大声的喊着什么,提着大铁壶跑进跑出,刘义立马醒了过来,连忙站起身活动了一下有些麻了的腿脚走出了柴房。

天色已经麻麻的亮了,这户人家的一间屋子里传出了婴儿的啼哭。

天光大亮后,刘义拉着从伍集镇上三家胡同那家生孩子的人家借的木板车,拉着张婶往刘府庄园赶。

终于到家了,刘义刚把板车停好,让张婶下车,东屋里传出了一声婴儿的哭声,而后就是赵婶的大叫:“快拿开水进来!”

刘旺才在柴房里应着声,不一会儿,刘旺才提着一个大铁壶从柴房里冲出,直奔打开了一道缝的东屋。

那哭声很大,根本就不象初生婴儿那般的嘤咛,刘义愣呆呆的站在院子里。

一片雪花飘飘飘的落在了刘义的脑门上。

“哎,还愣着干嘛,快把俺送回家啊,真是的!”

张婶不耐烦的声音响起,刘义这才缓过神来,感情儿媳妇已经生了啊!

飘飘洒洒的雪花越下越大,不多时地面上就铺上了薄薄的一层。

刘义坐在北屋的土炕上的小桌边喝着酒,桌上两个小盘,盘子里是腌的青萝卜条和胡萝卜炖肉,不时的抬头看一眼院子里正嘻闹着的孙子孙女们,他给刚出生的孙女儿起名叫花儿,意为雪花。

这日子过的咋就这么快?!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