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185TXT > 奇幻 > 全球帝国:朕登基以后 > 第九百五十五章 改科举制!

朱厚照对于苏轼的印象一直还停留在文坛上面,毕竟东坡居士的名号要远远高于他在政坛上的成绩。

在朱厚照的印象中,苏轼当年的主考官应该还是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小试官是诗坛宿将梅尧臣。二人正锐意于诗文革新,苏轼清新洒脱的文风,一下子把他们震动了。

策论的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苏轼在文中写道:“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欧、梅二公既叹赏其文,却不知这几句话的出处。及苏轼谒谢,即以此问轼,苏轼答道:“何必知道出处!”欧阳修听后,不禁对苏轼的豪迈、敢于创新极为欣赏,而且预见了苏轼的将来:“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最终一落千丈。

这也是朱厚照留下苏轼的原因之一,而他留下司马光的原因则是因为他在大宋的时候主持了新的科举发,虽然在当时两人有冲突,但是并不妨碍朱厚照启用他们两人。

朱厚照站起身,将桌子上的奏折移动一侧,然后走到两人的面前。

坐在座位上的两人急忙的站起身。

“坐下,坐下。不知苏轼对于教育这方面有什么想法?”朱厚照沉声问道。

“教育?”苏轼脑袋中快速的思索着,在宋朝的教育主要靠的是书院,这个传统主要是起源于五代,但是那个时候,五代正忙于征战,对于教育这方面的普及根本就无暇顾及。

随意,朝廷根本没有对于这方面的应对,基本上都是民间自发的,宋代是书院的鼎盛时期,宋朝统治者重视文化尊重读书人,扩大了科举录取名额,所谓“早晨还是一个农夫,晚上考中进士成了天子门生”。

宋朝的读书教育已经成了一定的规模,这也成为宋朝重文轻武的一个原因。

“陛下,大宋虽然军事上实力稍差,但是在教育方面还是很好的,除了著名的白鹿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四大书院,民间的书院也是不计其数。”苏轼如数说道。

朱厚照点了点头,又继续问道:“如果让你主持教学这方面,你会怎么做。”

“啊?”苏轼先是一愣,显然没有意料到朱厚照会这样问,但还是快速的在脑海中思索着,对于大宋现有的书院模式,在他的心中改动的几率并不大。

读书成为改变命运的途径,民间百姓重视教育,这种良好的风气只要持续发展下去,肯定对国家的发展有促进的作用。

“陛下,我认为原大宋的教育模式可继续沿用。”

“哦?”朱厚照并没有给出意见,而是将脑袋转向另外一侧的司马光,“你怎么看?”

“陛下,大宋原有的教育制度大体上呈向好的趋势,但是一些细节上可能好需要完善。”司马光说道。

“哦?”朱厚照较有兴趣的看着他,“怎么讲?”

“是这样,陛下,比如现在的大宋的科举法就有很多的细节需要改动,大部分的公平,但还是存在细微的不公,这对于选举人才来说是有误差的。”司马光继续说道。

朱厚照点了点头,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有常科、制科和武举.相比之下,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为减少,其中进士科仍然最受重视,进士一等多数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以进士科为宰相科。

而现在大明的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是由南、北直隶和各布政使司举行的地方考试。地点在南、北京府、布政使司驻地。每三年一次,逢子、卯、午、酉年举行,又叫乡闱。考试的试场称为贡院。考期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闱。凡本省科举生员与监生均可应考。

两者共同殊途同归的地方就是考的东西都是一样的,考的都是八股文!

八股文主要测试的内容是经义,《诗》《书》《礼》《易》《春秋》,五经里选择一定的题目来进行写作,题目和写作的方式都是有一定格式的。

朱厚照缓慢的走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双手放到桌子上,然后眼睛紧盯着两人,沉声说道:“如果我要彻底改变当前大明的这种科举法,你们认为应该怎么做?”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