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185TXT > 历史 > 时空过客4251 > 第七十章 武器交易(下)

手机直接访问:m.185txt.com

深夜,前来护送的人员已经乘坐拖船离开了,只留下程刚一人在这艘全新的驳船上,因为交易量的增大,之前的500吨驳船已经还回去了,换下了这艘千吨船。

按照前两次的经验,程刚关闭了船上的灯光,打着手电筒上上下下地检查了一遍,又拿出在现代新搞到的夜视仪,大致浏览了一遍附近海域的情况。

微微海风吹起了丝丝凉意,在这个位面,此时已经到了第二年的一月底,不过粤省这种地方,即使到了冬季也冷不到那里去,所以这点凉风问题不大。

确认无误后,程刚终于稍稍放松了下来,开启了传送。

转瞬间,这艘上周才从江门船厂下水的驳船,消失在了这片幽暗寂静的海面上,没有留下半点痕迹。

另一边,程刚已经来到了51位面,之前的几次传送让他确定,传送时不会出现什么奇异现象,所以现在他已经算是熟门熟路,没有什么顾虑了。

上次离开槿甘山后,他开着Po-2差不多把全国飞了一个遍,花费了不少时间,后来在现代又待了三个月,总计四个多月的时间。

这次过来的时候,程刚和上次一样,消耗了一点能量把时间提前了些,毕竟这个阶段的时间都比较紧迫,不然过来都快12月了,难免会耽误些事。

传送过来的位置在根据地北面,飞过去大概几十分钟的时间。

因为他当时是开着飞机离开的根据地,所以相应的时空锚点也跟着他走了,后面回现代的时候也不太可能先飞回根据地再传送。

而如果离得太远,途中又担心会出现意外,所以干脆先飞到洛肖山脉北段的此处位置,然后再传送离开,同时把锚点留在这里。

也许有能力加持,程刚对于时间的把控非常准确,至少在穿越时心里对具体的年月日是有底的,所以他很清楚此时应该是10月底。

若是把他穿过来的第一年(上槿甘山的那年)算做穿越元年的话,那么这一年就是穿越二年了,而且马上就要到穿越三年。

秋冬之交的山间正是降温的时候,在42位面时程刚的身上只穿了一件外套,到了这边立马感觉几分凉意,于是赶紧穿上了早就准备好的飞行员皮衣。

每次传送时都可以短暂地监控周围的情况,并在锚点附近一定范围内选择合适的位置,所以程刚已经确定周围没有异常情况,可以大胆地从空间中拿出东西来。

他现正在一条小河边,这条河也可以说是一处天然的机场,把飞机放到河面上,程刚轻车熟路地起飞了,同样的操作他做了上百遍,至少在这款飞机上,他算得上一位优秀的飞行员。

相对于之前的几次飞行,这次的时间要短上不少,毕竟距离并不远,利用这几十分钟时间,程刚再次回想起了和42位面交易的细节。

75和155两种美制榴弹炮,确实是他在过来之前就已经设定好的目标,除了这些之外,他还提出了一些次要的选择,但都不多,而且无论是质量还是保有量来说,这两种火炮都是属于最佳的对象了。

这里主要考虑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个尽量不要用三四十年代,甚至二战时期才定型,而且还没有早期原型的产品,不然后面为了保密还得增加不少麻烦。

二个太老的火炮,质量上也没法保障,比如民国时期各大工厂自造的那些,本来质量堪忧,又经过多年的战争和存储,基本已经处于报废的边缘,或者已经报废了。

关于前一个问题,典型的就是上次程刚带去53式82迫击炮,其中使用的水滴形炮弹和特殊的结构,就废了他不少脑细胞才把谎话给圆下来。

这还算好的,毕竟此时的队伍里见过世面的虽然不少,但因为信息滞后,很多内容他们不清楚,所以糊弄糊弄也能过去,但后面总不可能一直糊弄下去。

上层还好说,因为最后肯定会摊牌,可对于基层指战员,还是得注意保密问题。

好在迫击炮相对于其他火炮问题并不大,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迫击炮的技术和射击结构算得上近现代战争中进步较慢的了。

甚至可以说,包括中、德、苏、美、日等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参战国使用的中、小口径迫击炮大都是以1930年发过推出的“斯托克一布兰德81mmM27/31迫击炮”为基础设计的。

而斯托克一布兰德迫击炮,又是基于早年一战时的3.2英寸口径斯托克迫击炮改进而来。

尽管后来各国研制的迫击炮通过使用新材料和新技术提高了射程、射速、效能和射击精度等,但斯托克布兰德追击炮固有的结构特点却始终被保留了下来。

因此只要过了这两年,即使53式的结构稍微和斯托克一布兰德有些差异,比如底座是圆是方的问题,但至少核心技术上是完全解释得清楚的。

而相比之下,榴弹炮的技术进步就要快得多,传说中的抗战神器九二式步兵炮,此时才刚刚研制,2年后才会投入使用,甚至连原型都没有。

其他的火炮也是类似的问题,比如相比于过于笨重的155炮,其实还有一种更加合适的选择,那就是105口径,但是美制M2A1要到1940年才正式定型服役。

虽然M2A1完全可以称得上性能优秀,但是该炮经历了长达20余年的研制过程,其间设计人员对其不断改进和完善,可谓精雕细琢,同时也就意味着这门炮的存在,相对于这个时间点就是个巨大的秘密。

而M2A1的原型德制le.FH18成名虽早,却很少出口,果党在抗战前购进了几十门,大部分也在战争中损毁,剩下的几门都存在博物馆里——总不能跑到南理工去拿人家的藏品吧。

至于苏式火炮,现有的库存大多是建国后援助或仿制的,那些型号又都是三十年代之后才研发定型,同样不太适合。

所以想要找到一门技术不算先进,当前已经定型,或者即将定型的榴弹炮,还得42位面这边有一定的库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别说这些工作都只能由程刚一人完成。

现在这两种火炮,前者是二十年代定型,原型来自法制1897榴弹炮,也就是著名的“75小姐”。

后者顾名思义,1918年定型,初始型号同样来源于法国,即施耐德1917年式155毫米榴弹炮。

这些火炮在51位面都是有名有号的存在,相比于原型其改动并不算大,因此不用担心技术机密的问题。

同时,因为运输大队长的功劳,这两种炮在解放军都有服役,曾经甚至还在开国大典上亮过相,只是之后被国产火炮取代,封存进了仓库。

综合所有的情况,现阶段程刚能够获得的,质量尚可,又无泄密风险的火炮当中,这两种应该算是最好的选择,所以才会被他选定为目标。

只是相对于75炮,155更像是一个凑数的,威力虽大,但以此时的交通运输条件,确实不适合用于野战。

不过能拿到也不错,75炮的目标达到了,数量甚至好超出了不少,155有没有无所谓,有也更好,后面总会有用上的时候。

再不济,遇到真正危险的时候,把炮从空间中放出来,打完了再收回去,也未尝不是个应急的办法。

其实,相对于这些重型火炮,程刚同样也在意另一个小玩意,他第二次到42位面的时候,就给对方下达了订单。

后来经过了初步的研制总算定型了,这回在教导大队的三个月里,程刚就抽空去靶场观摩了一下验收工作,效果差强人意,总归是能用的,所以他比较满意。

而且观摩结束之后,程刚还与工厂的技术人员要来了生产资料,这种小玩意生产技术要求不高,也没有用什么先进材料,后面可以着手仿制,再到战场上验证是否可行。

毕竟67式手榴弹库存量这么大,总得帮他们消化消化,手扔的距离限于人力没办法太远,使用这种类似于掷弹筒的装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填补手榴弹和迫击炮之间的空白。

当然,大正十年式(1921年研制)和八九式(1929年研制)掷弹筒他也要来了一些,只是这两种的炮弹在42位面不容易搞到,毕竟就连这类口径的弹药都已经停产了。

总的来说,重型火炮当然非常重要,超轻型迫击炮同样也不能忽视,甚至考虑到此时轻步兵为主部队结构,掷弹筒这类装置的作用可能会更大一些。

至于精度等问题,先解决有没有,再去想好不好吧,如果真要较真的话,以这时候根据地的兵员水平,大部分都没有经过系统训练的情况下,给再好的装备都是牛嚼牡丹。

当然,不可能因为这个原因就不给了,只是得把握住其中的分寸。

不支援肯定不行,历史上的牺牲太过惨烈了。随意支援也肯定不行,除了泄密风险外,在组织和部队还未成熟之前,掌握过于先进的武器,无疑是小儿持剑,伤人伤己。

一边开着飞机,一边乱七八糟想着各种事情,程刚很快就到了根据地的边缘地带,准备降落的同事,他也深深吸一口气。

相比于武器弹药,后面的政治问题才是最让人头疼的,可不管怎么样,他终究还是到了面对的时候。

记不住网址,可以百度搜索:【185TXT】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