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185TXT > 历史 > 时空过客4251 > 第五百七十三章 如何抗日

日军在南下,红军在南下,就连果军,那也在南下,这便是整个36年的局势发展。

但总体而言,最后果军的动作其实已经可以说无关紧要了,无非是给常凯申确定了一个可以逃窜的去处而已。

而且和川蜀这个足够安全又潜力无穷的大后方相比,珠三角的位置实在有些尴尬,或许这也是日本人为何极力促成此事的原因。

但要说金陵政府那边发现不了这点,那倒未必,只是被逼上绝路的时候,哪怕知道前头是个死胡同,也只能硬着头皮上去闯了。

靠着洋人的支持压倒了桂系,实际相当于把一票西南军阀全部都给得罪,如果果党势力足够强劲也就罢了,但眼下这情况,怕是将来迟早还是要还债的。

此外,因为惧怕沿线共军对其造成威胁,37年2月,犹豫再三的常凯申终于还是下令,将北面用来提防日军的大半部队重新调回了南方。

将近二十万的大军,占据遭殃军嫡系和旁系总数的一半还多,放在如今的国内也算是一股不弱的力量。

但是,在华北已经陷入水深火热的当下,这些部队却不放一枪一弹地从对日前线上撤了回来,可以想象此举对国内乃至果党上下造成的冲击。

如此调动之后,剩下布置在陇海铁路沿线的部队,除去从华北诸省撤回来的宋哲原、韩复渠等部之外,实际隶属于金陵政府的兵力就只剩下了十万出头,即便加上前者以及临时拉出的壮丁,也不到三十万。

虽说金陵政府仍在勉力提供北线部队的军费和补给,可区区二十余万人,又如何能够挡得住势如破竹的日寇。

不过幸好日军在拿下鲁省和冀南之后,攻势已稍显迟缓,短期内北线或许无碍,大概常凯申正是看出了这点吧。

又或者他与日本人之间达成了什么密约,才敢做出如此大胆的决策,总之以陇海线为界,果军和日军勉强保持着暂时的宁静。

当然这仅仅只是没有战事而已,瞧见常公的作为,不少人顿时就想起了当年东北军的惨痛往事。

莫不是又要像那时一般,丢了东北之后再丢华北么?什么时候果军才能堂堂正正地跟日本人打一场呢?

对于这种意见,常凯申自然是嗤之以鼻,其实他这时方才真正理解了自己那位结拜兄弟当年的想法。

打日本人,遭殃军必然损失惨重,届时不仅没法保住北边的地盘,就连长江一带也岌岌可危,更何况这四面八方还有共党在虎视眈眈。

换位思考,若是常凯申站在共军的位置上,眼见昔日敌人于日寇进攻下战力大减,难道还会忍住不去落井下石不成?

实际上,土共是真能忍得住的,早在与日本人开战之前,中央就已经向各根据地尤其是南方根据地发去指示,尽量避免主动与果军冲突,以防影响到国内军队的抗日大局。

从某种程度上说,36年金陵政府力压桂军拿下湘粤,恰恰就是利用了这一点,只不过常凯申并未将其当回事而已。

遭殃军向潭州进发时,土共西南局、华中局、华南局同时发出通电,号召全国武装力量一致对外,不要内战,红军为此做出表率,保证绝不进攻根据地外的任何一支国内军队。

只是这份善意却并未被领情,拿下湘粤两省后,常凯申不仅没有缩减各地的防共部队,还在各地设置了新的防线,用来戒备可能从川蜀顺流而下的共军。

而之后的事实证明,红军确实严格遵守了诺言,并未干扰长江沿线果军的任何行动,哪怕对方明显是在针对自己。

当然了,这种事情只要愿意找理由,总是能找得到的,比如“共党无非是想麻痹我军,等各部队稍一松懈,便一举出兵”云云。

毕竟常委员长可没有李主席的博大胸怀和长远的政治眼光,让他拿着民族大义去要求别人尚且可行,一旦用来约束自己,那还是算了吧。

所以这类家伙也特别喜欢以己度人,手里坏事做尽,就永远不相信别人能干出什么好事来。

如此一来,或许短期能占得些许便宜,等时间一长,众人看清楚此番嘴脸之后,自然也就敬而远之了。

可以说,自打做出了这些看似对自身有利的选择,常凯申也相当于亲手放弃了领袖的身份和地位。

在此之前他有没有犹豫,外人或许很难知晓,但既然已经决定了,说明常委员长终究还是在领袖和军阀二者之间,选了后者。

换句话讲,本时空的常凯申已经不可能像历史上的抗战一般,为自己积累下偌大的声望。

最好的结局或许是张汉卿那样,但考虑到已经不存在另外一个长安事变,而且此人手中血债深厚,注定就是个不能善终的命了。

不过这时的凯申公并未想过此事,或者说他压根就没时间操心自己的将来。

从37年3月开始,为了一己之力放弃抗日大局的副作用逐渐开始显现。

因为日寇的主要精力大多集中到了西面的共军身上,自从退守陇海线之后,那二十余万果军倒也算是相安无事。

但不打仗并不代表就不会出乱子,不少怀揣着抗日救国之信念的军人,肯定没法像常委员长那般狠得下心,眼睁睁地看着华北老百姓在那受苦受难。

即便上级不断三令五申,绝对不许“擅动边衅,妄言抗日”,但还是有很多不怕死的热血之士悄悄北上,或是自举大旗,或是干脆就投了共党的游击队。

还有大量不敢飞蛾扑火,但又希望为驱除日寇献出一份力的,也想法设法地跑到共党的地盘去。

毕竟共军是敢和小鬼子真刀真枪干仗的,自开战以来还打了不少大胜仗,跟着他们走一定有前途,这也是大多数投共人的共识。

除此之外,金陵政府逆行倒施的做法也让他们在迅速地丧失民心,对果党感到失望的民主人士,剩下的选择自然是加入土共的抗日民族统一阵线。

哪怕他们中有不少人对共党的政策还抱有戒备心理,但见到常凯申如此窝囊的行径,也很难提起什么信心来。

这便是大势所趋,哪怕果党发现了这点,以他们目前的情况也很难力挽狂澜。

“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古人说的大概就是如此吧,永衡兄,我们就不用提那些无关的事情了。

此次滇军愿意出省抗日,我们绝对举双手支持,若是有任何疑虑,尽管在此直言,不要有任何的心理负担。”

盛夏之际,日照当头,坐落在长安钟楼东南角的曲江春酒楼,这天迎来了一位贵客,居然是伍翔宇在此设宴款待,亲自为其接风洗尘。

曲江春的创始人李芹溪乃是清末时期就早已闻名海内的大厨,早年还曾参加过反清起义,被誉为“铁腿铜胳膊”的“火头军”。

而其兴办的这家酒楼也在当时得到了军政两界的资助,资金雄厚,名厨荟萃,陈设高雅,酒席质量和服务水平均居古城之首。

只是等李芹溪逝去之后,酒楼又突遭大火,只能无奈停办,后来一直等到35年,闲得无聊的张汉卿听说此事,便出资重新恢复了曲江春。

反正以他的身家,办酒楼的这点钱确实只是九牛一毛,何况丢了东北军这个负担之后,张家也同时少了不少财源,见到共党不禁止私营经济,小六子便一勇当先,搞出了这份投资。

换个角度来看,张汉卿的政治身份摆在那里,如今国内外对于赤色主义还有不少偏见,土共也希望借此向外界表示善意。

所以自从伍翔宇今年初搬来长安办公之后,但凡外事招待,一般都会选择在曲江春设宴。

果不其然,当那位随着伍翔宇一同进入酒楼的贵客,听说了此间的故事之后,心里对于共党的看法多多少少还是有了转变,心想对方或许并不像传闻那般苛刻。

话说,能够得到如此礼遇的,自然也是一位不可忽视的大人物。

现在全国上下尚存的派系中,西南军阀就占据了多数,而此次前来长安的,便是从滇省跨越千里远道而来的卢汉将军。

作为滇军的二把手,又是滇省老大龙云的表弟,卢汉能够亲自跑到长安来,不得不说还有些出乎意料,但也在情理之中。

这位卢将军的脸上虽还带着点舟车劳顿的疲惫,可只要一想起这一路上的见闻,立马就振奋了起来。

刚才他忍不住和伍翔宇抱怨了几句金陵政府的霸道,把桂军逼回老家不说,还强迫滇、贵两省派出部队“抗日”。

天可怜见,明眼人都能看出来,常凯申自家的嫡系都放在长江两岸,把他们这些地方武装派去前线抗日,不是给人家日寇送炮灰么?

但不抗日也是不行的,滇省虽远居西南边陲,短期内看并无被日寇侵略的风险,可滇军向来就有报国的传统,值此之际,当然不会作壁上观。

只是到底走那边抗日,这就有些值得商榷了,从卢汉出现在长安来看,想必经过这一年的观察,滇军也已然有了答案。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