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185TXT > 历史 > 时空过客4251 > 第五百七十一章 逐渐成型的"八路"

36年的最后这些天里,洛容洹带领冀鲁豫纵队东出太行,趁着冀南豫北正值人心惶惶之际,日夜兼程地赶到了鲁西,由此开始了他的再一次创业。

有程刚提前告知的人事信息,老洛对于当地局面掌握得很快,甚至在看到程刚的亲笔信,知道这位是其多年的好友之后,许多同志还对洛容洹表达了超出寻常的热情。

没办法,像是这种分散在冀鲁豫各处的零散根据地,程刚可能一年上下都来不了几回,偶尔过来虽然也能称得上雪中送炭,但和几大核心苏区比起来,到底差了点意思。

眼下终于有了“扶正”的希望,可以从中央获取到过去不敢想象的援助,大家自然不敢轻易惹恼了这位空降而来,似乎还有极深人脉的一把手。

不过话又说回来,在冀鲁豫、鲁豫苏皖这些边界地带,从清末开始就一直是封建会道门的重灾区。

再加上太平天国运动以及同期的捻军活动,都使得此地的民众对于中央统治有着极强的抵触心理。

这类问题对于金陵政府而言是麻烦,对于土共来说同样棘手。

所以别看程刚和这些根据地的干部关系处得不错,那主要是人家大部分情况下基本都不插手管理,只负责提供物资。

偶尔要介入的时候,因为现代人的底线多少要高点,所以整治起来也没有太怎么过火,大家还能维持和和气气的状态。

这次若是换了个不注意手段的,上来就强行收权,还真不知道要搞出什么乱子,所以由更具耐心的洛容洹全权负责,也是程刚很早之前就提出的建议。

只要让老洛在冀鲁豫经营个几年,后面收复华北、东北的干部大概就能解决小半了,剩下的从西北、川蜀以及华中、华南等地挤一挤,估摸着也能大差不差。

如此来看,土共的局面确实越盘越活了,而且拜日本入侵所赐,最近这段时间里红军的扩军速度同样相当之快。

35年还只有不到六十万正规军,到了36年底就一路飙升至了百万之众。

这四十多万人中,一部分是从地方民兵中抽调而出,一部分是俘虏或起义的川军部队,还有不少是收编自华北等地的果军武装,因为不愿留在日本人手下干活,又觉得跟着常凯申没出路,就干脆投共了。

其实这也是土共对川蜀提前下手的原因之一,一来对付日军本就需要大量人力扩充部队,二来前所未有的百万大军也需要消耗更多的物资,至少得让指战员们都能吃饱饭吧?

光是一个吃饱饭就已经很不容易了,今年的入川一战中,一些被红军俘虏的川军士兵,甚至是人生中头一回吃肉。

堂堂的天府之国,一年到头竟然没法让军队吃顿饱的,尤其是那种被强拉过来的壮丁,不管在哪都是被欺负的对象,哪怕从老百姓手中抢来了鸡鸭鱼肉,往往也没有他们享用的份。

所以在大多数情况下,红军的标准伙食往往就是最好的思想工具,跟着共党走,就能吃饱饭,在一些只想着当兵吃粮的人看来,这便是他们最初的动力。

至于这些人加入组织之后又会接受怎样的政治教育,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反正只要知道,目前红军的基层待遇绝对能算是全国军队中数一数二的存在。

剩下稍微超出红军标准的,大多都是被各地军阀视为亲信的部队,二者规模完全没法相提并论。

但不得不提的是,川蜀等地的农业生产确实有不少问题,连续几十年的战乱导致部分地区的粮食产量,几乎连清朝的平均水平都比不上。

所以土共在解放川省之后,不仅没法立即从中获得回报,反倒还要抽调不少人力物力去填补这个无底洞,也难怪程刚在送别洛容洹时会专门提起此事。

当然,这仅仅只是暂时的困境,川蜀大地的潜力摆在那里,人口、粮食两大关键因素只要经营得当,总是不会缺的。

只要土共能够撑住这两年,后面别说一百万大军,就是两百万,咬咬牙说不定也能搞得出来。

不过就目前而言,红军扩张之后面临的麻烦确实不少,除了兵员和军粮之外,还有武器弹药的补给问题。

除了那些地方民兵需要继续加强装备以提高战斗力之外,陆续收编来的杂牌军同样同好不到哪里去,有的甚至还不如一些训练了一两年的赤卫队。

毕竟赤卫队的枪支质量虽然不行,但好歹还讲究个维修保养,而部分杂牌军当中压根就没有这种概念,从士兵到底层军官,个个都是文盲,打起仗来也见不着半点章法。

说得不客气些,就算让民兵拿着落后一代的武器跟他们打,最后的结果大概率也是民兵胜得多些,更何况双方的装备其实都半斤八两。

目前红军改编最多的军队里头,出身东北军的装备稍强,出身二十九军的因为这几年在平津两市的小日子过得不错,所以还算不赖,其次是杨虎承的十七路军,最后所有川军部队全部垫底。

前面几支还好说,反正不管具体的枪支型号,大多都是使用792口径的毛瑟弹,而且质量基本也还过得去,修修补补勉强能用了。

可川军就实在是惨不忍睹,不少部队用的居然还是使用黑火药的单打一,眼下这玩意放在根据地里,可是连民兵都快要把它淘汰了,所以几乎没有继续服役的价值。

改编之后,且不说把这些士兵换装成红军野战部队的标准,起码也要保证基本的战斗力吧。

程刚前不久专门去了一趟川蜀,就是在那考察蓉城和渝州两地的兵工厂。

根据他的现场调研,只能说从机器到工人,就没有一块地方能完全达标的,全都需要大幅加强才行,显然这又是一次大出血。

此外,相比于战场消耗来说,扩军带来的后勤压力还只能说是小儿科。

从36年五月开始,红军正式和日军交战,眼下不过半年时间过去,整个华北战场的伤亡数字就总计达到了六万人,将近今年扩军前的十分之一,弹药消耗更是不计其数。

当然了,之所以会出现如此庞大的伤亡,主要也是红军在作战中力争歼灭战,而且日本人在开战之初也因为轻敌大意,往往喜欢孤军深入,然后被红军围追堵截包了饺子。

若不是日军的基层战斗素养和火力密度要超出红军一筹,换成遭殃军过来,估计给红军造成的伤亡怕是连一万人都不会到。

前线战士敢打敢拼、不怕牺牲,自然不会让对面的日军讨着好,双方的伤亡数比较下来,虽然还没有达到1:1,但也差不远了。

从某种程度上说,正是因为在太行北线碰了太多钉子,日军才会开始选择退而求其次,向南边的果统区下手。

从长期战略来看这显然是个蠢招,但日本人嘛,还能指望他们能有多少战略眼光。

其实如果日军当真一门心思地往西打,舍得往这里投入至少10个师团,并做好两三支师团全军覆没的心理准备,红军说不定还真的只能退守黄河东岸的吕梁山脉。

毕竟六万人的伤亡,可是直接把太行一线的红军打了个半残,若非中央一直在持续不断地向前线调拨支援部队,各种物资更是不计成本地运过去,还真没法撑到现在。

即便如此,那也马上就要抵达极限了,土共手中的到底只是个半工业化的农业国,能够在太行山区阻挠敌人半年之久,几乎算是掏尽了老底,还把运动战术发挥到了极点,这才勉强抵消掉双方的差距。

剩下的那些储备,显然不能过早就消耗殆尽,在日军南下之前,土共中央甚至在考虑是不是要提前展开用空间换时间的战略,放弃太行防线。

好在日本并没有继续坚持下去,刚被打疼就开始转移视线,虽说他们目前仍然在坚持西进,但整体的精力明显已经逐渐分散了。

换个角度来看,这或许也算是以空间换时间吧,只不过是用果党的空间来换共党的时间。

太行红军的压力略微减轻,正好趁此机会轮换下来休养一段时间,目前在前线顶住日军攻势的,主要是前不久赶来支援的友军。

此次解放川蜀之后,红一方面军总共分为三支,一支留在陕甘川负责甘、青等地的稳定以及拱卫中央。

一支南下与红二方面军一部汇合,整肃川省的局面,同时在当地编练新部队。

剩下的大约三万余人,和陕甘川、陕甘宁、鄂豫陕、鄂豫皖等根据地派出的支援汇合在一起,分批次调入晋省展开防线。

具体来说,穆虎三的华北方面军在从北平撤回来之后,主要战区基本是以晋察冀根据地为中心的太行山脉北段。

这里同时也是日军攻势最猛烈的地区,而且还有一条平绥铁路与根据地后方连接,绝对算得上是兵家必争之地。

所以为了确保安全,中央才特地加强了原先的红五方面军,使得穆虎三的部队实力一举跃升到第一位。

另外由北段再往南的太行中段,也就是正太铁路沿线同样至关重要,所以由晋陕两省的红军共同负责,红一方面军派出主力坐镇。

再等到日本人打下豫北,位于上党的太行南段肯定还要继续派驻兵力加强,由此就是三路。

如果把前不久调到草原集训的机械化部队算上,鹏石穿的那支肯定也能作为一路。

剩下洛容洹将来发展起来的冀鲁豫部队,估计可以发挥不小的作用,这便也算一路。

而东北联军目前的处境虽说还是一如既往的困难,但战略地位摆在那里,必须安排一路。

同理,若是后面日军继续吞下豫南、皖北、苏北等地,就会直接撞上鄂豫皖根据地的红四方面军,再加一路。

甚至万一日本人更加贪得无厌,选择在长三角或者珠三角登陆的话,那可就碰着华南局的老巢了,如此又是一路。

这波啊,这波就是八路大军围攻小日本!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