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185TXT > 历史 > 时空过客4251 > 第五百五十九章 平津事变

列强和果党一致默认日本染指华北的结果,就是宋哲原的29军直接成了被所有人抛弃的棋子。

这也难怪,如今的平津地区恰好就夹在共党、日满和果党三方之间,想不成为众矢之的都不可能。

西边平绥铁路连通的张垣现在已经是共军的了,北边出了山海关又是那杀气腾腾的关东军,南边津浦、平汉两线则接着果军。

妥妥的一个交通重镇,兵家必争之地。

与如此重要的地位比起来,29军的实力就有点太过寒掺,之前日本人设法将果军赶出华北,却留了宋哲原在此,无非是存了效仿东北故计,再设一个傀儡而已。

但是一方面宋哲原此人圆滑得很,始终不肯做出底线之下的让步,另一方面共党崛起太快,晋察一战更是让日本吃足了教训,所以就只能一不做二不休,自己撸起袖子上去干了。

对于北平和津门这种大城市而言,铁路线就是绝对的生命线,而日军对华北的蚕食,也是沿着铁路一步一步进行的。

最开始还只是那些留在各座车站,用于协调作战物资的日本士兵迟迟不愿离开,而在遭遇共军袭击之后,关东军又变本加厉地增派了不少人员。

对此向来把华北视为基本盘的29军自然不肯答应,冲突由此爆发,并在接下来一个多月里几乎没有停息过,各地的29军将士也是不得不一退再退。

起初的营连级交火,就已经引来了日本、果党以及土共多方的关注,包括欧美各国也有所留意。

但除了土共发表了明确抗议,并提出可以派出援兵支持29军抗日(但很快就被宋哲原拒绝)之外,果党和列强都保持了沉默。

而接下来的日本更是得势不饶人,见到列强无意干预,果党同样作壁上观之后,他们转眼便继续加大了力度。

5月2号,日军的一个中队乘火车来到郎房车站,并开始在车站内构筑作战工事,声称他们要在此地修护军用电线。

郎房位于津门和北平的正中间,在这时关外的铁路只能先走辽西走廊抵达津门,然后再往西北方向转至北平。

如今津门作为华北驻屯军的总部,已经从关外调集来了大半个师团的日军士兵,宋哲原在当地的政府部门和驻军纷纷苦不堪言,却无可奈何。

显然,日军此番进驻郎房,已有将火势蔓延至北平的野心,倘若让其当真在沿线布置了重兵,那这华北就不可能是29军的了。

其实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日军就在这里驻扎了一个小队的士兵,而29军则一直有差不多一个团的兵力安排在此,双方勉强还能做到井水不犯河水。

可是日军一个中队已经有将近两百来人,而且还特地配备了新式步兵炮,这让在旁的38师226团将士看得是心惊胆战。

小鬼子的战斗力他们早有体会,如果这小两百人继续守在车站,别说一个团了,就是派出一个旅也不一定能打下来。

迫不得已之下,团长只能派人前去与日军交涉,表示这里是夏国军队的守备区,不允许日军随意进出并有所动作。

但已经到了这个地步,日军又哪里会平白让步,不仅没有撤军,反而以强硬态度要求29军的部队退出车站,随即双方很快爆发冲突。

按照正常的估计,一个团至少也有一千多人,而日军在郎房的兵力顶多就一个中队加一个小队,相当于双方在人数上有着差不多四到五倍的差距。

但宋哲原的29军来源于冯遇祥的西北军,在武器装备方面一直都是弱项,所以这个226团竟然直接被日军的轻重机枪和掷弹筒压得喘不过气来,拼杀了好几个小时都没能取得半点战果。

若是让他们继续磨下去,并且能够保证部队承受巨大伤亡而不出现崩溃的话,或许还能够把这两百多日军击退。

可遗憾的是这两个条件都不成立,以军阀部队的控制力,伤亡率但凡但稍微高起来那么一点,士气立马就会跌入谷底。

而且津门的华北驻屯军司令部对此早就有所准备,收到郎房传来的消息后,立即调派一个联队前往增援,就连用来运兵的火车都已经安排好了。

第二天清晨,先是日军飞机直接轰炸了29军位于郎房的兵营,接下来陆续到达的地面部队又分成多个方向,同时向郎房车站的夏国军队发动猛攻。

坚持了不到半天,中午12点226团便不得不向北平方向撤退,29军到底不是红军,而且他们也等不来后方的支援,战斗力悬殊到了这个地步,已经是回天乏力了。

至此,郎房车站被日军彻底占领,日本人也顺势切断了平津之间的铁路交通,从某种程度上说,宋哲原的华北已然丢失近半。

但这并未让日本人感到满足,因为一切实在是顺利过了头,不仅列强没有出面反对,果党也默不作声,包括共党和赤露那边,都不见有什么反应,这些自然助长了他们的气焰。

眼下的日军已经根本停不下来了,发生在郎房的战斗,彻底撕下了他们和29军之间勉强维持的默契。

一山容不下二虎,更何况你这只妄称霸王的猴子——这就是日军此时的想法。

当天,华北驻屯军司令部向东京参谋本部申请“随时行使兵力”之权,并迅速获得了同意。

接着司令部向29军发出了最后通牒,要求宋哲原部必须于5月5日中午之前全部撤出北平城区,否则日军将不得不采取单独行动。

在最后通牒发出的同时,日军又派出了一支大队从郎房乘座火车前往北平,抵达丰台车站后,改乘卡车扑向北平,最后于黄昏时分抵达广安门,谎称是刚从城外演习回来的总领事馆卫队,要求进城。

顺道一提,在此之前日军已经和29军爆发了多次冲突,不仅重新进驻了丰台大营,就连从丰台到北平城的路线也基本落入了他们的掌控之中,所以日军才能这么大摇大摆地赶到城门下,丝毫没有多作掩饰的意思。

眼见日军马上要强行冲关,29军驻防城门的一个连立即向日军开火,战斗持续了三个小时,最终一部分日军冲进城内,一部分被阻挡在城外。

到了这时,宋哲原终于彻底明白了自己沦为弃子的命运,之前对日本人抱有的所有幻想也就此化为泡影。

原本他还寄希望于在日、共、果三方之间周旋,以保住华北地盘,却没想到人家日本人根本就懒得和他扯皮,直接下场硬来,当真是有苦说不出。

在这种生死攸关的时刻,宋哲原也舍下了脸皮,赶紧给金陵和长安分别发去电报,言说平津局势危虑至极,请求“速派大军由平浦线(平绥线)星夜兼程北进(东进),以解北平之围”。

这时候已经管不得那么多了,不管是哪路神佛前来支援,只要能把我这几万人从日本人的嘴里救下来,华北谁想要就由谁拿去吧!

日军来势汹汹,29军溃不成师,华北乱局已定,如此便是又一场大战的开端。

——————

其实对于这个结果,土共方面早有预料,若是再稍微研究下的话,就会发现日军现如今的动向,与历史上的七七事变之后几乎如出一辙。

毕竟华北的政治和地理条件摆在那里,日本人想对此地下手,就肯定需要解决增兵问题,要么从满洲走铁路入关,要么直接从本土乘轮船登陆。

而这两条路的首要落脚点都是在津门,所以军队运过来之后,接下来就是解决从津门到北平的交通线。

先前日军对丰台大营虎视眈眈也是源自于此,平绥、平津、平汉三条铁路在这里汇聚,哪怕屡次遭受共军的袭击,日本人都要不断恢复此地驻军,如今终于得偿所愿,立马就死死咬住不肯放松。

话说回来,截止5月5日,除了津门一地之外,日军华北其他地区驻扎的兵力并不算太多,充其量顶多一万人左右,哪怕加上津门的部队估计也就3-4万之间,这都把特务机关的兵力给算进去了。

而29军在纸面上的兵力将近八万,实际人数差不多能有五六万,却仍让日军顺利占据了几乎所有交通要地,愈发陷入被动局势,实在不知应该怎么评价。

比如郎房一战,日军共计战死4人,伤10人,而226团伤亡40余人,要说这双方战损比倒没有太过悬殊,可是与郎房车站的重要地位相比,拢共不过百的数据就有点对不上味了。

当然,这主要也是226团将士未能预料到日军的企图,以为这仅仅是对方抢占地盘的试探,所以见势不妙之后,第一反应就是赶紧抛弃辎重向后撤退。

只能说,两大势力的小规模冲突与亡国灭种的大型国战到底是不同的。

若是此次日军没有继续扩大化的意思,那么先前死战的将士很可能不仅没法得到补偿,甚至最后还得被拿出来背锅,这种情况下又有谁愿意用命呢。

正因为上上下下都没有做好战争准备,才让日本人在前期占到了不少便宜,以至于一直等到被打上门来,宋哲原才感觉到不对。

和先前一样,土共是最先对此做出反应的势力,在收到宋哲原的求援之后,不仅当即回复电报表示愿意派兵支援,同时也利用自身的新闻渠道,谴责日本对夏国华北地区的侵略。

顺道一提,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时的华夏共和国和日本帝国其实一直处于战争状态。

从31年关东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当时的土共中央就发表了一份抗日宣言,之后也从未改口,所以便一直继承到了现在。

按照土共官方的表述,在日军彻底退出东北和弯弯两地之前,夏日两国不存在任何和谈的余地,包括先前晋察战役结束后,也只能算是暂时停战。

这种实打实的强硬作风,在过去其实并没有多少人在意,因为共军压根就没日本人打过(东北抗联的存在被刻意压制了),又有何必要谈什么宣战不宣战呢。

但随着共军屡次给予小鬼子深刻教训,认可这套说法的国人渐渐还是多了起来。

而且现在红军将近四分之一的兵员都是东北出身,坚持抗日立场,都几乎可以算是土共的合法性来源之一,自然不能有任何原则性的妥协。

果党害怕日本人,一直畏畏缩缩的不肯发话,但土共可不怕,早在4月初日军在华北挑起多次冲突的时候,红军就已经开始在张垣集结兵力,现在就只等着一声令下。

可是见到共党回应得这么爽快,宋哲原反倒开始犹豫起来,口头上感谢对方的好意之后,又扣扣索索地提出了不少条件,建议共军不要过早干预,以免破坏现有平衡,挑起两国全面战争,那就不好收拾了。

当然宋哲原肯定不至于说得如此直白,但意思差不多是这个意思,这就是典型的“干大事而惜身”,都火烧眉毛了突然又舍不得自己这点家业。

不过也有可能是土共“凶名在外”,如果常凯申的遭殃军愿意北上支援的话,宋哲原说不得还会夹道欢迎呢(前提是他们能打得到北平)。

因为让果府接手华北,宋哲原顶多是被打回原形,放弃当华北王的野心,可是要让共党进来,将他的29军像17路军、东北军那样彻底改编,那就真要命了。

所以在日军彻底打进来之前,宋哲原的想法还是大不了带兵撤到南方,怎么也能在常委员长麾下混口饭吃,总比在长安当个手下没人的吉祥物好。

可是话又说回来,和还算讲点情面的土共相比,常凯申才真是吃人不吐骨头,最好的结果肯定还是能拿捏住一块地盘,当个草头王。

如果日本人不再继续增兵的话或许还有希望,但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早在上个月,日本内阁就在讨论,是否需要彻底铲除祸根,将他们与金陵政府达成的协议援引到29军,也就是像遭殃军那样,让宋哲原也滚出华北。

现在常凯申就连原本放在正定,用来准备“收复”晋省的军队,都因为不愿刺激日本而直接撤了回来,如果宋哲原也跟着南下的话,那么华北就当真是日军一家独大了。

另外也有政客提出计划,按照帝国在冀察、察东等地的政权一般,设立邻接满洲国的缓冲地带,也就是所谓的华北自治政府。

包括一直主张不扩大的石原莞尔也迫于压力,不得不做了最后让步,提出如果不具备以下要求所有的条件就不得出兵,反而言之,如果条件成熟的话,则可以一试:

一、同时动员15个师团;二、同时动用军需动员准备量的一半;三、作战地域为黄河以北;四、作战时间约为半年;五、战费为55亿。

必须得承认,这已经算是相当持重又兼顾战略的想法了,毕竟若是让日军继续在华北扩大下去,用不了几个月肯定会动用到军需准备量的一半以上。

如果刚一开战就主动定下了这个决心,那么日军反倒能有更加充足的条件来应对战争。

但是,没过几天陆军部就强行通过了扩大华北驻军的决定,至于石原的条件,可笑,哪里用得着这么苛刻!

也就只有参谋本部和海军军令部仍然保持了底线,规定要努力把作战地域限定在平津地区,不得向其他方向用兵。

对此,参谋本部对华北驻屯军司令官的指示是:“作战地区限制在平津附近,不要离开津浦、平汉、平绥三条铁路线过远,要极力避免巷战,主要战场应布设于平津郊外”。

换句话说,在日本人看来,华北马上就是他们的地盘了,不往别处扩张都算是对夏国人客气的。

像那什么29军,从哪来,滚哪去吧!

于是乎,就在宋哲原还犹豫到底(金陵)中央的援军什么时候能到,以及要不要接受共军的支援时,经过多日的努力,日本华北驻屯军已经快要把先前制定的平津计划给全部实现了。

切断了北平对外的三条主要铁路线之后,剩下的无非是29军在北平东侧的通州兵营,以及南侧的南苑基地,瓮中之鳖,莫过于此。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