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185TXT > 历史 > 时空过客4251 > 第五百三十九章 双雄态势 河西战起

35年8月,全国不少地区仍然处于烽火硝烟之中,和平安稳的生活依旧只是普通民众的奢望。

草原东部,日伪军似乎又有了异动的迹象,根据红军在察东地区的游击队反映,过去几个月里日本人一直在从东北往多伦等地大量运送军火,估计是在筹划什么大动作。

同时,随着这些军火而来的还有不少关东军现役军人,而且李守信等伪军将领也在当地大肆招兵买马,如今已扩军两倍有余。

倒是华北的平津等地要显得安静不少,自从去年关东军与金陵签署合约之后,原本发生在双方边界地带的摩擦自然大为缩减,不过相应的却是日本人趁机逐步加大对华北军政两界的渗透。

毕竟随着土共的崛起,在不少人看来,民族矛盾好像并没有阶级矛盾那么重要。

眼瞅着共军已然占据陕晋,说不得过两年就打到北平来了,到时家业不保才是最可怕的,于是人心惶惶之下,肯定会有人想要抱起更粗的大腿。

在这里头自然也少不了日本情报机关的身影,那些或明目张胆、或潜藏深海的特务,大肆制造和传播着有关土共的谣言,以笼络更多的地方实力派为自己效力。

还别说,这一套操作的效果貌似挺不错的,原本的一些中立派乃至反日派,在权衡个人利益关系之后,居然开始高呼起“联日反赤”的口号来。

不过像这种人本来也是被大多数民众所唾弃的,有道是‘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既然有倒向日本人的,肯定也有青睐土共的。

毕竟共党到底是个什么情况大家了解得不多,但东洋的狼子野心,这些年来国人可看在眼里,如今东四省都还在人家手里呢。

尤其是少部分在华北一带驻扎的青年军人,近一年来的心态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过去几年与关东军的作战,让他们认识到了夏日两国的巨大差距,所以不少人不由自主地产生了一些恐惧、退缩乃至屈服的想法。

因为看不到战胜日军的可能,所以仿佛把头埋进沙子里就安全了一般,寄希望于未来能与日本和平相处,哪怕只是维持现状。

但是当共军逐渐扛起抗日旗帜,而且看起来又似乎更有取胜的希望时,特别是在看到日本人上蹿下跳,狼狈不堪的模样后,大家的信心好像一点点地恢复了过来。

对于这些变化,土共当然也一直看在眼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理论的提出,就是为了应对此番情况。

如今驻扎在平津等地的29军里头,可有不少矢志抗日的中高层军官,这些人的政治立场暂且不提,至少在对付日本人这件事上,红军确实和他们有着广泛的共同语言。

话说回来,现在的北夏国局势看起来还真有那么点意思,红军和关东军之间,正好夹着一个谁都可以欺负,但谁又不能欺负的29军。

被两方势力包在中间的宋哲原固然很不好受,却又因为此时的微妙平衡,居然少了很多军事上的烦恼,大家都把精力全部集中到政治活动上了。

换句话说,现在的日本和土共双方,相当于正以华北以及29军为平台,进行着一场你来我往的舆论战,实打实的正面冲突反而很少出现。

不过所有人都知道这仅仅只是暂时的假象而已,短暂的平衡终将会被一方打破。

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关东军很可能把突破口放在了草原东部,他们在多伦训练伪军的行动就是明证。

毕竟走铁路线南下平下津再向西行的计划,不可避免地要先处理29军这个麻烦,后者的实力虽然不足为虑,但武力入侵导致的华北震荡,肯定不是这时的日军能够承担得起的。

想要染指夏国的中原地带,日本人少说也得扩军百万,本土大本营中不是没有人提出这一设想,反正过两年也是要扩军的,若不先下手为强,再等赤党继续坐大下去,可就不好收拾啦。

只是现在的日本还未彻底转入战争状态,高层中各方派系对于此事也一直争执不休,始终达不成统一意见,所以暂时而言,还是只能由关东军凭一己之力对付赤党。

十几万的关东军,对付夏国其他军阀自然不在话下,可是当眼前的敌人变成连续击败遭殃军、东北军以及晋军的赤党时,就由不得日本人随便浪送了,更何况至今满洲的匪患都未能平定。

在这种情况下,以政治手段攻略华北,同时暗中积蓄力量,在草原给赤党以雷霆一击,最后等待国家做好战争准备,这似乎就成了关东军最佳的选择。

反过来说,对于土共而言道理也是一样的,贸然出兵华北只能平白给日本人提供下场的机会,而广袤的草原还能够最大限度地削弱关东军的后勤优势,明显后者更适合作为现阶段的战场。

当然了,这种斗争的规模和强度都不会太大,最近几个月里往往只是几十数百,至多上千人投入战斗,即便后头当真憋出了什么大招,也很难将参战的兵力扩大到十万以上。

道路和后勤是限制战争规模的最大因素之一,以日本目前的国力,顶多维持那套一战水平的铁路线运输体系,几乎不可能仅凭公路和卡车支撑一场师团级以上的作战。

因此所有人都知道,最后的决战还是会围绕那些至关重要的铁路干线进行,被夹在中间的平津也难逃沦为战场的命运,以至于各方各派都在抓紧时间择良木而栖。

相对而言,南方政局倒是没有太大的波动,常凯申依旧高呼着“攘外必先安内”的口号,可这始终无法改变他被牢牢困在长江下游的现状。

历史上的常凯申从27年开始,差不多花了十年之功,才算是囫囵打造了一个勉强像那么回事的中央集权。

但在这条时间线上,土共华南局和华中局两大地区的存在,死死地卡住了金陵政府顺流而上的通道,而北方根据地甚至直接隔断了整个西北。

正因如此,常凯申虽名义上号称领袖,可中西部地区却一直对他听诏不听宣,各路军阀的阳奉阴违也愈发明显。

所以在国内外看来,这时的夏国已然出现了两大可能登顶的势力,就纸面实力而言双方基本不相上下,谁胜谁负还尚未可知。

顺道一提,今年初全面控制晋省之后,土共已经正式将国号从华夏苏维埃共和国,简化成了华夏共和国,这其实也是在向外界传递着某种信号。

不过红军的称呼暂时还是不会变的,包括首都也只是名义上临时定在了长安,但中央办公地依旧留在略阳没有迁离,对于根据地内部而言,这次更名造成的影响并不算大。

去年伍翔宇和张汉卿达成的密约,还只是商定由东北军让出凤翔和潼关以及铁路线沿途区域,由此可见那时的土共还未设想过,在短期内直接接收关中的方案。

包括接下来对晋军的作战,按照最开始的预计也仅仅是拿下晋南地区,然后以晋中为界与阎西山对峙,再收拢力量集中消化东北军。

谁曾想,不知是土共对自身力量的增长太过低估,还是对阎西山的晋军战斗力过于高看,反正三四个月之后,红军一路推平了晋省,连带着后续所有的计划全部都被打乱。

幸福的烦恼啊,好在对此土共也不是没有准备,和晋察冀根据地贯通之后,红军便正式与日本人碰上了头,由此便可以顺理成章地动员东北军中愿意抗日的力量奔赴前线,从而完成对整个东北军的改编。

同时张汉卿也没想到共军的实力居然会这么强,所以也不得不跟着转变想法,主动让出较之先前更多的份额,以争取政治上的加分。

综合这些因素下来,土共才不得不提前接收了长安,这一整套流程相比最初的预计早了大概一年半的时间,这便导致相应的建设方案暂时都跟不上来。

首先是从凤翔到长安的铁路,估计起码得等到今年年底才能完工,毕竟现在铁道部队是两头齐发,西边前往甘省的铁路无疑要更加重要一些。

其次关中的土改是今年年初才开始的,到秋收之前能够全面完成就不错了,至于对农田水利的改造可能还需要等到明年,届时关中大地才能说真正从灾荒中缓过神来。

有粮才有人,只有等到关中农业生产恢复元气,又与老根据地通过铁路连接,土共才算拥有建设一座中心城市的底气,在此之前,临时首都什么的,不过是面子工程而已。

但是这个面子外界还是得认的,华夏共和国和华夏民国两大势力的对峙,加上前者与日本关东军的对峙,便成了这时远东地区的主旋律。

在这种双雄争霸的局面下,两大势力都暂时无暇顾及边边角角,于是这段时间可谓西南军阀日子过得最舒适的时光,只要不主动招惹共党或果府,大可以关起门来当自己的土大王。

而与此番境遇恰恰相反的则是西北马家军了,谁让河西走廊这边有个大油田呢,所谓匹夫无罪怀璧其罪是也。

远在嘉峪关的玉门油田,一经土共公布就引发了全国关注,随着内燃机革命的发展,石油也被大众认可为至关重要的战略资源。

飞机、轮船、汽车,哪样都离不开油料的支持,包括老百姓们平日里用于点灯的煤油,同样是由石油提炼而出,至于其他的工业化衍生品就更不用说了。

可是一直以来,国际上普遍认为夏国就是一个纯粹的贫油国,对此夏国人多少都有些自卑的情绪,自古以来天朝上国地大物博,如今却破败成这番模样,心里又怎么会好受。

基于如此,土共在陕北的延长油田,作为目前国内唯一在进行工业化开采和炼化的油田,自然有着鹤立鸡群般的地位。

哪怕延长油田的产量相当有限,但只要看到共军时不时出动的飞机卡车,以及在北方逐渐畅销的延长煤油,无论对这股势力是何看法,所有人都不得不承认其在石油方面的经营能力。

正因如此,当土共开始声称要开发玉门油田时,外界并没有对其目的产生太多的怀疑,河西走廊毕竟还是属于甘省地界,在东北军将甘省转交给土共之后,对方无疑具有了天然的统治名分。

更不用说这里面还穿插了一部分民族矛盾在内,土共自家的想法如何是一回事,中原民众的想法又是另一回事。

起码看到同一出身的共军拿回河西走廊,其他军阀在产生兔死狐悲之感的同时,多少也会承认理应如此。

当然这些杂七杂八的想法就不是土共关心的内容了,现在红军的主要目标还是打通河西走廊,然后彻底稳定这条极具战略意义的石油生命线。

对此,已经事实占领河西的马家军肯定是不会束手待毙的,虽然共军并未表露出染指青、宁地界的念头,但河西对于马家军尤其是青马而言,依旧属于卧榻之侧,天王老子来了都不让!

“天门开了!”“刀枪不入!”

“哒哒哒哒!!!”

8月开始,红军先头部队便正式于金城铁桥越过黄河,向西北方向前进,但还没等他们走出多远,问讯赶来的青马部队便蜂拥而上,大有先来一场下马威的味道。

青马脱胎于清末时的甘军,主要以少数民族兵员为主,由于所处地区太过贫瘠,相应的社会制度也非常原始残暴,这些都导致当地兵员养成了凶狠嗜杀的习性。

甚至在马步方的治下,男子普遍在12岁以后就会被强制接受军事训练,并被灌输奴化思想。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此时的甘青宁地区,依旧保持了相当浓厚的封建乃至奴隶制传统,所以在统治者家族世袭的制度下,青马的士兵也普遍愚忠于马步方,以至于为主杀人都成了所谓的军队“信仰”

当这种力量展现到战场上是,确实尤为可怕,面对那些一窝蜂地涌上来消耗弹药的青马士兵,红军战士们扣扳机的手指都要按软了……

杀生是为救生,在这次行动之前,土共可是准备对差不多晋省战役三分之一用量的弹药,火力投放才不过刚刚开始而已。

若不是免得打草惊蛇,先头出动的部队甚至打算配发更多的自动枪械,真要让他们干成了,那简直和一边倒的屠杀没什么两样。

诚然,青马士兵的凶狠坚毅程度,确实算得上跟日军不相上下,战场意志也丝毫不弱于武士道,可是在战术训练和武器装备方面,马家军估计也就能和川军比一比了。

所以在只出动了步兵袭扰的情况下,这些光搞出一堆人海战术的军队,在弹药充足的红军面前就只有充当靶子的份了。

不过马步方也并非一门心思浪送,在见识到红军的强大火力之后,他很快就把试探部队撤了回来,这些虽然只是临时拉过来的壮丁,但死太多的话,还是不划算的。

一直以来,青马的火力就非常一般,步兵更是乏陈可善,马步方对此肯定一清二楚,所以他压根就不指望靠步兵战胜共军。

随着自动武器的推广,尤其是进入二十世纪之后,骑兵部队日渐呈现衰落的趋势,但是在较为落后的农业国中,这种趋势要明显滞后不少。

面对火力不足的敌人,骑兵的快速反应和奔袭作战能力仍然有着巨大威力,尤其是在广大西北地区。

西北少数民族自小接受马术、马战训练,作战能力普遍强于中原骑兵,这些传统优势在中原军队基本完成工业化改造之前,始终是个难以解决的麻烦,面对青马的骑兵冲击战术,往往缺乏有效的应对办法。

在过去和军阀部队的作战中,青马常常只需利用骑兵的机动优势,哪怕在战局中长期处于弱势地位,也能牢牢掌握住主动权。

一场骑兵冲击下来,对面的士兵可能还没来得及开枪就被骑兵的马刀劈中,而且骑兵出现在战场后,威慑力极大,可以快速瓦解对方的心理防线和作战意志,导致战线溃败。

正是凭借着这一法宝,马家军才能够在西北长期逞威,这次见到共军火力不俗,马步方也曾担心对方转头进攻他的老巢青塘,若是如此,他还真得头疼一番。

但是见到共军击退他的试探之后,就头也不会地继续往河西方向深入,马步方的信心立刻便涌了上来。

天堂有路你不走,地狱无门自己来,河西一带可是他们马家军的地盘,共军携带的弹药再多,也迟早有消耗光的时候,到时只要把骑兵部队派出去,便可以顺势完成收割。

打着这个念头,马步方不仅没有因为一时的失利而就此退却,反倒动员起了更多的兵力,似有要在河西走廊和共军大干一场的架势。

而红军等的也是这个机会,不怕你下山,就怕你躲在高原上不出来!

晚上时间有点赶,零点的时候写到四千字还有不少内容需要修改,没赶上昨天的更新,白天再发吧,我也好先整理一下,这个月的请假额度已经用完,后面不会再请了T^T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