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185TXT > 历史 > 时空过客4251 > 第五百三十五章 何老总 哥老会

“何隆可以到全国任何一座村庄,向哥老会亮出自己的身份,然后拉起一支武装来,甚至几次将地方哥老会的武装力量,全部收编至红军麾下。”

——这是埃德加 斯诺在他的那本《红星照耀中国》中记录的一句话,程刚所在的时空虽然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何老总的本事却一点没有落下。

当初李润石带领秋收起义部队转战槿甘山时,便总喜欢用何隆两把菜刀闹革命的故事,来鼓励随行的同志们。而早在28年的时候,程刚就与何隆有过接触,当时后者才刚刚从申海回到湘西,仅仅凭借着自己多年积攒的名号,便拉起了数千人的队伍。

恰好程刚那时又提供了何隆紧缺的武器弹药以及军事训练教材,及时解决了他们的燃眉之急,让那支临时凑合出来的队伍逐渐发生质变,这也是两人多年交情的开始。

真要说起来的话,在28-29年,也就是李润石还在槿甘山的那段时间里,全国范围内规模最大的红色武装力量,还真得数何老总的部队莫属。

只不过当时何隆所领导的红四军,在战略战术和思想建设方面,都普遍不如槿甘山上的红四军,这两支机缘巧合之下同名的军队,在29年李润石转战赣南之后,慢慢就拉开了差距。

毕竟光靠个人魅力和封建传统会道门的影响力,肯定没法拉起一支作风过硬又能常打胜仗的队伍。

当然,何隆对于这点其实看得非常清楚,所以从程刚口中听闻了湘赣革命的消息之后,他很早就与李润石建立了书信联系,随即便被后者的文字所折服。

于是乎,从创立早期开始,湘鄂西根据地就带着一股极为浓厚的李润石风格,由此成立的红二军团,虽说在战斗中的表现略有些差强人意,但在大方向上几乎没有走错,一直稳扎稳打地发展到了今天这般模样。

后来30年红一军团第一次北上鄂豫皖,给长江北岸的根据地送来了最紧缺的干部人才,何隆所在的湘鄂西同样也没拉下,而且基本上每名来到红二军团的同志,都受到了他的高度重视。

包括现在的湘鄂西根据地,也因为临近陕南川北的缘故,隔上一阵子何老总都要送批干部前去中央进修,顺带再要来更多的人才。

上头提及的一切,都使得湘鄂西这个卡在长江流域咽喉位置的根据地,不仅没有因为敌人的围剿而逐渐衰败,反而越挫越勇起来。

在程刚临走前的一个晚上,何隆张罗了一桌酒席作为送别,在菜肴标准上略有超标,但这也是他一直以来的习惯了,对此程刚并没有多说什么。

除了何、程两人之外,还有一位比较特殊的客人,那就是此次担任北上先锋队总指挥的鹏石穿。

作为红三方面军司令的鹏老总决定放下手中职务,前往北方“重新开始”,这也着实出乎了不少同志的预料。

席上何隆同样很是好奇地提起了这个话题,他与鹏石穿都是湘省出身的军人,但一个在湘西一个在湘东,何隆参加革命又早,在地理和时间上都恰好错开了。

而且何隆当军长的时候,鹏石穿还没升团长,所以真要算下来,这次北上部队路过还是他们少有的几次正式会面,再往前追溯就得到三年前的湘鄂赣大战了,但那也只是匆匆见了一面。

前几天程刚不在的时候,何隆和鹏石穿之间还只是基本保持着革命同志之间的一般来往,很少涉及过于深入的话题,这次若不是程刚在场,知道有这个中间人打底,何隆也不会想到借此增进双方的了解。

对于鹏石穿这位早期资期历远远不如自己,却又后来居上的同志,何隆倒没有什么嫉妒心理,毕竟两人的路数明显不同。

论起指挥打仗来,鹏石穿手中的历年战绩确实要强过何隆一筹,前者在中央红军离开之后,迅速稳住了湘赣闽粤根据地的根基,面对的围剿压力也远高于长江北岸的湘鄂西和鄂豫皖,仅此一项便足以证明鹏石穿的实至名归。

但在如此大好局面之下,鹏石穿为何会主动申请让出方面军司令的位置,前往中央工作,要说何隆不好奇那肯定是骗人的。

程刚倒是多少猜出了一点,但也只是端起酒杯笑了笑,没有说出来,毕竟他又不确定是不是自己猜的那样,更何况好奇心本就是人类的通病。

看得出来鹏石穿今天晚上很是放松,自己做了这个决定之后,心里其实也有不少压力。

从32年开始,长江南侧的红军都几乎统归鹏石穿管理,这即使组织上对他的肯定,同时也是对他的考验。

等到鹏石穿幸不辱命地完成了这项工作之后,再想丢下这份担子,不仅他自己不太愿意,整个红三方面军由他提拔起来的干部也很难接受。

还是那句话,现在不同于历史上的长征,在大家都有后路可选的情况,谁又愿意孤注一掷地去重新冒险,已经到了差不多的位置后,似乎光吃老本就已经很不错了。

但显然鹏石对自己是有着极高追求的,在全党全军转向以抗日为重心,同时华南局的生存环境又逐渐改善的情况下,继续留下来不仅发展空间将逐渐受限,更重要的是必将失去参与许多重要战役的机会。

南守北攻是党内已经确定好的战略,未来几年里红三方面军可能会发动不少局部反攻,但想如北方一般大范围地攻城略地肯定是不可能的,而鹏石穿又不想把自己局限一隅,当个只会守成的指挥员。

只是这些考虑实在太过复杂,一时半会也很难讲清楚,所以鹏石穿在不经意地瞟了一眼程刚,见到对方嘴角上的笑意之后,便干脆如同开玩笑般地说道:

“这个嘛,你问程刚这小子就知道了,他可是许了我一支装甲师的装备,又说什么要搞摩托化野战军,这不就把我給馋过了嘛。

喏,不止我来了,干部和战士也给你带齐了,怎么样,够意思吧?”

闻言,先是何隆发出一阵大笑,而程刚则面色一囧,赶紧苦笑道:

“放心吧,都答应好的事情,肯定不会让你吃亏的,装备差不多都要准备齐了,但真到了成军训练的时候,那还是得看真本事,到时候如果有谁落选了可不要怪我。”

这次就轮到何隆给愣住了,只见他睁大眼睛对程刚好奇道:“嚯,还真有这么回事呢,怎么之前没听你说过?”

程刚继续苦笑了一声:“这事本来也没打算传出去,最开始只是计划在中央根据地经办此事,从红一方面军抽调指战员参与培训。

后来也怪我嘴巴不够严实,结果让老鹏听说了,不管我怎么劝都要掺一脚,拦都拦不住,实在没得办法,只好让他带着部队过来嘞。”

说完程刚两手一摊,露出满脸无奈的表情,结果却搞得鹏石穿噗嗤一声,给笑场了。

见到这番情况,何隆哪里还察觉不出刚才话里的不对劲,目光从两人身上转了好几圈之后,很快就反应过来,拍着桌子笑骂道:

“你们这是拿着我好玩呢?不说就不说撒,硬扯这些玩笑话作什么。”

程刚也跟着笑了好一会,这才强行忍住笑意对何隆解释道:“倒也不是故意开玩笑,其实和我们搞水上部队一样,中央在华南局很早就培训了一批机械化学员。

这次由老鹏把人带到北方,就是为了在实战中检验成果,毕竟你也知道,南方山地有点不太适合装甲部队作战。

另外你别听老鹏瞎说,他肯定有自己的考虑,哪可能听我说个几句,就敢做这么大决定的。”

“那可不一定。”何隆皱着眉头说了一句:“你要是许我一个海军司令当当,我也愿意到北方去嘞。”

话还没说完,何隆自己就忍不住笑了出来,另外两人也是如此,大家都是革命同志,自然知道这些不过都是席上的玩笑话而已。

当年何隆面对常凯申的高官厚禄,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已有官位,转头扎根湘赣边界拉起队伍闹革命,光是这份思想觉悟,就不是一般人能比得上的。

而之所以何隆会提起海军司令这事,主要也是因为他手中有一支全国红军中规模最大的水上部队。

这支由中央和红二方面军共同管理的部队,从组建之初就被视为未来的海军苗子,从这个角度来看,何隆将来若是想当海军司令,说不得还真有这个资历。

只不过现在都没影的事情,大家肯定也不会把玩笑话当真,唯有程刚装模装模作样地强调道:

“这可不行,海军对指挥员的知识储备要求可高着哩,你一个只读了几年私塾的半文盲,先老老实实接受几年再教育再说吧。

这样,下次我过来的时候给你带上几十本教材,先把书读懂了,再安排十来门考试,要是门门都通过了,我就许你一个海军司令当当。”

“瞧瞧,瞧瞧他这副嘴脸,老鹏啊,我看程刚这小子是当特派员当久了,真当自己是钦差大臣嘞!”被逗乐的何隆指着程刚笑骂道。

此时鹏石穿也感觉和何隆迅速拉近了距离,两人都有了同一个吐槽对象,便产生了共同话题:

“你别说,这事还真只有他这小子干得出来,我之前不是对装甲作战感兴趣,就托他搞来了几本书嘛。

结果他可好,隔一阵子就问我书读得怎么样了,甚至还真拿了几张卷子给我做,我看啊,这就是当教员当上瘾了,得好好治治!”

玩笑归玩笑,其实大家对于程刚的举动肯定是能理解的,甚至说得夸张点,程刚虽然有点好为人师的毛病,但他给其他同志提供的指导,大多都挑不出什么毛病。

在这个知识匮乏的年代,书本和知识向来都是极其稀缺的资源,而一个可以定期提供指导(哪怕只是科普性/入门性的指导)的引路人,更是可遇而不求的存在,何况程刚还是那种既值得信任,又不摆架子的同志。

聊完这么一通之后,大家的关系逐渐亲近了下来,尤其是鹏、何两人之间明显少了许多隔阂,接下来何隆开始把话题转入正轨,提起了他最关系的一个问题:

“川省那边的哥老会,我已经派人去联络过了,他们听说了我们红军打小鬼子的事情,都很支持,只是对党的政策还有不少疑虑,这可能需要后面慢慢沟通。

当然,因为暂时不清楚后面组织上的战略方向,我还没有给他们打什么包票,不过从现在了解到的情况来看,我觉得川省打下来的难度不大,中央是不是可以考虑一下了?”

现在土共占据了广元一带的川北山区,在地形上本就具有天然的优势,而湘鄂西的红二方面军与川东的距离同样不远,只是山地难行而已。

更何况若是有了充足的船只,只要能够越过几处险要峡口,运个几万人进去还是不在话下的。

现在川省一直都处于军阀乱斗的状态,又因为地理闭塞,各支军队的装备情况大多很是一般。

比如说红二方面军常用的汉阳造,放到川军里都属于一等一的好货了,而后者常见的单打一,放在土共根据地里都只配用来装备民兵部队,用来打打山上的土匪。

对于这些情况,哥老会出身的何隆自然有很多渠道可以了解,正如开头所言一般,他的"江湖地位"可是当真不低。

提起哥老会,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朝初年,川省经历几十年的战乱,导致原住民几乎死绝,清廷为了治理川省,不得已从东部省份向川省移民,也就是所谓的“湖广填川"。

因为中国古代王朝的治理模式粗糙简陋,皇权不下县,所以基层官府必须和士绅合作,才能在农村维稳和收税。

但在移民占多数的川省,由于没有根深蒂固的士绅家族势力,基层官府便失去了稳定的合作对象。

于是在农村地区,这些移民们就根据祖籍、血缘和人脉等关系,到处奔走串联,推举出说话有分量的人物,替代士绅家族执掌基层的权力。

同时官府也需要合作对象,便认可了农村重组权力的做法,甚至在收税和剿匪等事情上,还有非常明显的扶持倾向。

随着清朝统治稳定下来,川省的民间组织经过野蛮生长,逐渐有了固定的礼仪、组织和黑话,这些就是哥老会的前身。

而在清末太平天国起义之后,随着太平军一路向东征战,不少散布在西南各省的哥老会成员纷纷拉起队伍,响应太平军的反清战争。

之后长达数十年的征战中,原本只是在西南省份发展的哥老会也渗透到太平军的队伍里,沿着长江一路传播到下游地区,长江南岸距离川省最近的湘西更是重点区域。

何隆的曾祖父何廷璧便是湘西哥老会的龙头老大,咸丰四年时拉起数千人的队伍响应太平军的反清战争。

之后何老爷子虽然因为反清失败而被清廷斩首,但他还是成为了哥老会中口口相传的英雄人物。

到了何隆这里,还未成年时他就已经成了湘西哥老会里有名的“十排老幺”,又被成为“凤尾老幺”,若非如此,当初两把菜刀闹革命时,何隆也没法振臂一呼,便迅速拉起了一支队伍。

27年洪城起义失败之后,伍翔宇本想安排何隆前往苏联学习军事,但何隆直言不讳地说了一句:

“湘西、云贵、川渝的地形和人情,我都了解。尤其是湘西地区,想拉队伍是没问题的,我还是回去组建红军吧。”

接着便有了湘鄂西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基于如此,他对川渝地区表露出“关心”的态度,当然就很容易理解了。

“对于发展川渝根据地一事,中央前不久其实已经有了定论,过阵子可能就会有正式通知过来。”

程刚自然非常清楚何老总的情况,也知道他迫切希望解放川渝的决心,而且考虑到这位的背景,真到了攻略川省的时候,何老总还真是当仁不让的第一人选。

另外跟据程刚的印象,早在两年前中央红军北上的时候,何隆就与李润石有过商议,由他打头阵带着中央向西进入川省,就此鼎定西南局面,这样总比去人生地不熟的陕甘要好。

但最后李润石还是婉拒了何隆的计划,继续坚持更为艰巨的北上战略,对此何隆当然没有多说什么,他相信中央肯定是有更深的考虑。

不过转眼又是三年过去,想来现在的条件应该更为成熟了,所以何隆才会忍不住在程刚面前旁敲侧击,希望能够打听到一点消息。

只是在重大事务面前,程刚的嘴巴也不是一般严密,前面稍微开了个头后,便只是轻轻地点了一下:

“这么说吧,现在晋省和草原初定,西北那边又新发现了一处大油田,中央希望能够尽快稳定住局面,各地都急缺干部,这次从南方抽调人员北上,也有这方面的考虑。

而川渝一带的地盘随时都可以拿下,反倒暂时不用着急,等我们的干部队伍准备得更充分些,再下手也不迟……”

“毕竟,总不可能依靠哥老会来建立基层组织吧”

——虽然程刚没有把这话直说出来,但在座几位只要稍微思量一番,估计都能明白,这就是一切尽在不言中了。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