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185TXT > 历史 > 时空过客4251 > 第五百二十九章 工业大联合

在苏联人面前,程刚还真没有夸什么海口,去年8月,土共在略阳的钢铁厂刚好完成了二期改造工程。

整个二期工程的持续了差不多18个月,最终建成1座日产250吨生铁的高炉,以及配套的2座60吨平炉,1座7.5吨电炉。

最后达成的效果就是直接将略阳钢铁的产量翻了一番,如今仅略阳一地就能日产粗钢500吨,年产粗钢12万吨。

当然了,考虑到略阳所处山区的限制,以目前的技术水平来说,这次增容扩产已经达到了极限,后面十年里都不指望能够有大幅度提升了。

除非真到了战时必须加大供应的时候,那么通过一些临时性的措施,或许还能把产能再往上拔一截。

从这里也能看出土共的底子确实还是薄了些,之前就有提过,沙皇俄国时期的钢产量就已经有四百多万吨,即便是苏俄成立后的动荡年份里,年产量也有三百万吨出头。

而现在土共根据地的钢产量笼统加在一起,也就勉强能比得过二十年前的日本,大概二十余万吨的样子,可后者现在已经达到数百万吨的产能了。

这种数量级上的差距确实是惊人的,不过也不用太过恐惧,当年日本与沙俄之间在综合国力上同样有着极大的悬殊,但最后还是打赢了。

虽然日俄战争背后的水分很大,但现代战争尤其是地面作战只要能够供应足够的枪炮弹药,哪怕性能差上些许也不会对战争结果造成多大影响,有没有才是决定性的问题。

只要土共能够稳定生产轻步兵使用的步枪、小口径火炮以及配套弹药,那么即便总体钢铁产量比不过日本,也丝毫不虚,有了基本的造血能力之后,国土内的防御作战还用怕什么。

另外有程刚在的话,至少一部分高技术武器土共完全不用愁了,在局部作战时甚至还能维持一定的武器性能优势,比如这次的晋北空战,只有面对大规模战争,才可能出现供应不足的情况。

而且日本那边同样好不到哪里去,毕竟他们的钢铁产能还有很大一部分得用在海军身上。

30年代后期陆军扩军抢钱,导致海军不少改造计划告吹,40年代前期海军扩军抢钱,导致陆军不少换装计划也无疾而终。

多大实力办多大事,日本人的工业规模撑不起他们的野心,最后的结果就是到处捉襟见肘。

反过来说,土共则是稳扎稳打的典范,几乎从一张白纸开始作画,短短不到十年的时间就取得了这些成绩,哪怕有程刚的援助,也已经很不容易了。

其实果党那边的自然条件要比土共好上很多,至少在纸面上,人家已经在马鞍山和湘潭两地分别制定了一个钢铁厂的计划。

虽说这两个厂直到抗战爆发都没搞成,可两处位置的自然条件确实要比略阳好上不少, 相应的建设难度也远低于地处深山的略阳。

当然了,略阳作为整个陕省唯一的中型铁矿产地自然也有可取之处,红军在陕南种田的这几年里,全靠了它的支持才完成了这么多的军事和建设任务。

而且略阳出产的钢轨,也能第一时间用在凤双轻便铁路的修建上,去年12月这条轻铁修通后不久,双石铺到冷水江码头的标准铁路也跟着修通了,随即土共立马开始从凤翔出发,向东西两头建设陇海线。

于是关中的大老爷们罕见地看到了一回奇景,铁路居然从西边往东边修起来了,这对他们来说,和太阳打西边出来似乎没啥区别。

与此同时,考虑到陇海线关中段可以利用已有的公路,修建难度远小于横跨秦岭的凤双轻铁,所以整体速度相当之快,唯一受到限制的可能也就是钢轨的产能。

毕竟12万吨的粗钢,肯定没法全都用来生产钢轨,额外的那些生铁也很难满足修建标准,只能只用来打造农具、小五金或者用在其他工农业领域。

因此,一座略阳钢铁厂用来在陕省修建铁路尚且勉强足够,但再想分出些份额到晋省,就有点捉襟见肘了。

好在晋省的自然资源足够丰富,也不需要陕省的支援,不得不说,后者的铁矿分布确实拙计,挑挑拣拣能够找到一个大山里的略阳就已经很不容易,和晋省相比完全是一个地一个天。

自去年发动晋省攻势时,共军刚刚在运城站稳脚跟,就马不停蹄地派出左路军往长治地区运动,然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控制了上党。

在地理上,位于晋东南的上党具有相当重要的战略地位,并且地域宽广又有丰富的煤矿和铁矿资源,非常适合建立小规模的重工业钢铁基地。

自10月初控制上党一带之后,随军行动的工人就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先行修建了一座20吨高炉,如今高炉的第一炉铁水已经流出了。

除了用来制造农具之外,当地还使用灰生铁铸造迫击炮的炮弹外壳,这些都是土共已经熟练掌握的技术,随便派一个团队过去,只要有充足的物资储备,很快就能拉起一支大差不差的厂子来。

当然了,如果想要大规模冶炼粗钢的话,还需要修建相应的平炉或者转炉,这在技术上又是一道难关。

所以一些规模较小的军工作坊,往往只是使用高炉搭配坩埚炼钢,只有较为稳定的根据地,才会建设产量较高的钢铁联合企业。

在这方面,晋省虽然距离华北和东北较近,甚至算是将来对阵日军的第一线,不适合建设太大规模的厂区,但是其自然条件实在是太过优越了。

除了晋东南之外,晋北不少地区同样产出铁矿,至于煤矿就几乎遍地都是,所以多番权衡下来,土共还是决定在晋省新建或改造一批钢铁厂。

阎西山苦心经营多年的晋阳兵工厂,一共就2座高炉,其中1座日产40吨,另1座日产120吨,用于炼钢的平炉也有2座,总共的日产约为120吨。

明明拥有如此得天独厚的条件,阎西山还是把场面搞得这么寒掺,若是换做历史同期的红军,肯定会对着人家的高炉流口水,可现在,抱歉,还真看不过眼。

不过晋阳城的目标实在有点大了,土共又不同于其他势力,非得挤在几个中心城市搞建设,在靠近同蒲线的位置戳几个厂区出来还是没问题的。

若是换做和平时期,这么做肯定是不划算的,因为但凡大城市往往都具备了远胜于周边地区的地理或交通条件,能搞大产能就不搞小作坊,能在大城市就不钻山沟沟,这确实是经济运行的自然规律。

但现在毕竟是战时,以二战飞机的性能和航程,翻越太行山脉对晋省发动空袭并非天方夜谭,土共必须考虑最极端的情况,如此才能在任何时候都能做到游刃有余。

正如当初选择在略阳建立工业基地一样,现在回过头来看山区里的建设,似乎有不少都用来开山劈石了,简直就是无用功。

但正是因为这些大山深处的工厂,红军在前线作战时才不用担心自家补给哪天就忽然断了,然后才有条件向外围地区扩张。

话说回来,考虑到晋省丰富的煤铁资源,一旦将那些计划中的钢铁厂建设起来,用于支持同蒲线的改造还是没问题的。

说得严肃些,若是晋省真的成了前沿阵地,同蒲铁路就是阵地后的唯一生命线,再怎么重视也毫不为过。

几名苏联专家听了程刚介绍的情况,同样赞许地点了点头,他们对夏国的情况了解不多,但从夏国同志提供的资料来看,对方确实做了不少准备。

本来这些苏联专家都是抱着扶贫的态度而来的,想着帮助革命同志白手起家搞建设,却没料到对方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工业实力,这确实是件意外之喜。

不过这也是他们几人有点孤陋寡闻了,之前苏联就对土共进行了少量的技术援助,现在各个根据地里还有个别苏联工程师的身影。

只是因为缺乏稳定的交通线,这些援助往往不成规模,顶多也就是派出一两个人,中间还有可能被果军的封锁线挡住,洋人大鼻子想蒙混过关可没那么容易。

而且前几年莫斯科对土共的关注也不多,即便是派出技术人员,也都只是点小打小闹,水平比较有限,所以在双方都没有引起太大的波澜。

至于现在,就又能看出打下晋省的好处了,从集宁到浩特本来就是草原最繁华的商路之一,历史上建国后还沿着这条线修建了通往外蒙和苏联的铁路。

直到现在,想从首都前往莫斯科的跨国列车也同样是这条路线,所以哪怕现在铁路还没修起来,土共与苏联的联系也瞬间就变得紧密不少。

虽说考虑到现在苏联国内的情况,这种紧密还不知道会不会带来副作用。

但工业建设不会等人,战争的脚步更不可能停歇,两国工业体系若能尽早联系起来,对于未来无疑拥有极其深远的战略意义。

当然了,按照程刚的估计,现在的莫斯科可能还没料到土共发展起来之后会有多么恐怖。

若是让铁人同志知道了未来夏国会壮大到怎样一副模样,也不知道他会做何想法,又做出什么选择呢?程刚偶尔也会好奇一下。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