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185TXT > 历史 > 时空过客4251 > 第四百九十四章 外国顾问的身影

“我们的斗争只有两种结局:不是敌人踏着我们的尸体过去,就是我们踩着敌人的尸体过去!”

——这是常凯申送到前线的最新指示,当电报传达到果军所有师级单位的时候,无论下面的军官到底是何想法,起码他们都能确定一点,委员长这是要动真格的了。

当然光从一句话里肯定没法这个结论,但如果再搭配上远超以往的随军物资,以及分派到前线师部的洋顾问,那即便是对政治再不敏感的军人,也能从中嗅出点不同来。

不过必须得强调的是,开头那句话并非常凯申的原创,而是他的德国军事顾问汉斯·冯·塞克特引用自希特勒的名言。

光看中间的姓氏就知道塞克特此人出身不凡,实际上他的来头确实不小,不仅是一战时期的德国陆军总参谋长,并在战后担任巴黎和会德国军事代表。

而且退休之前,塞克特还担任了六年的德国国防军总司令,并在职业生涯的最后阶段拒绝了荣誉性的元帅晋升,绝对算得上德国军界中德高望重的实力派。

至于这位老军人的军事水平会不会过时,至少以此时果军的平均素质而言,塞克特将军绝对能算得上碾压水平,毕竟前者就连一战层次的行军列阵都没掌握到位,就更不用说其他了。

话说塞克特将军也是没得办法,1866年出生的他如今已经将近古稀,脖子都要埋进土里的年纪,实在没有太多经历和时间来处理什么杂事了。

但是德国在远东失去的已经太多了,这个迫切希望从一战阴影中走出来的新兴势力,必须抓住一切机会为自己谋求利益。

因为英法美日等国的积极插手,果府自然不会再向德国人购买军械,而后者受大萧条的影响更加惨痛,同样不可能提供太多的贷款。

既然物力不足,那就只能拿人力来凑,正好去年塞克特访华时,曾向常凯申提出了一系列军事化改革的建议,得到后者的高度认可,然后就被惦记上了。

于是,即便塞克特年事已高而且身体不好,但考虑到拒绝后法国人甚至英国人都很可能趁机取而代之,这位上将还是不得不答应了果府请求,从今年四月起担任金陵政府的军事总顾问。

同时,作为各国驻华军事人员中级别最高的一位且没有之一,塞克特还当仁不让地接下了战略设计的任务,之前提及的“步步为营、碉堡推进”便是由他首次总结并提出来的。

另外为了增加果军获胜的几率,同时也保证己方的投资不会打了水漂,各国还专门调集了一批军官下发到果军各师以充当顾问。

甚至因为本土距离太远太,一时半会赶不来,英法美等国不仅直接从使馆调来武官充数,还专门从远东的殖民地都抽调了一批军官过来。

当然,物资、人力、贷款,这些复杂的操作能够在如此短的时间之内完成,其效率肯定是异乎寻常的,若说各国在这之前没个准备或是预案,那傻子都不会信。

倒是一手促成此事的日本人,现在开始喜忧参半了起来,喜的是他们又获得了进一步探查夏国情报的机会。

作为距离夏国最近的列强,日本这回可是往果军派出顾问最多的国家,不仅可以在战场中得出果军的实际水平,还能顺道了解赤党的成色,两个未来对手的情报都将到手,可谓是一石二鸟,赚翻了。

但忧的也有不少,原本日本人的打算只是在华北一地掀起一波反赤战,趁机斩除赤党伸入察冀地区的可能,同时还能加深日军在此地的影响。

但随着欧美列强的插手,原本只是果日两国的联合就彻底变味了,不得不说英法这些老牌国家搞政治的水平确实是高。

既引得日本人出钱出力,又不让他们占到实质性的好处,一个胡萝卜始终在驴的脑袋上吊着。

反正在英国人看来,长江流域可是他们的传统地盘,就算给日本一万个胆子,对方也不敢轻易染指,所以只要将战事重心转移到了南方,自然可以趁机拖延日本人染指华北的步伐。

对此日本也没有一点办法,一方面他们在东北消化不良的问题仍然没有解决,此时根本不可能凭一己之力完成北方的战事。

一旦失去果军的大力配合,针对晋察冀赤党的围剿就很可能变得虎头蛇尾,这自然不是日本人所期望看到的。

另一方面,和德国一样,作为列强中的弱势方,为了不失去金陵政府的“友谊”,日本必须想尽办法表示支持,同时也好为下阶段华北的反赤战做个铺垫。

其实这时的军阀部队聘请外国军事顾问,本就是相当常见的情况,从清末的湘军、淮军乃至北洋军,到民初的新旧军阀,都有过类似的做法。

同时,根据各势力主官与不同国家之间的关系远近,又往往会出现不同的偏好,其中日本军官应该是出场最多的。

只是这些人往往还会兼任情报官的职务,比如松室孝良就曾在冯遇祥的西北军中做了好几年的顾问,还给后者挖了老大一个坑。

究其原因,主要还是这时的夏国军队,从军官到士兵,整体军事素养都相当不足,在某些方面的能力可以说基本为零,加上又不重视人才培养和组织建设,于是不得不依赖于外来的洋顾问。

包括当年名震一时的北伐军,其不少经典案例的背后也有着苏联顾问的影子,在许多情况下,经验和知识带来的指挥能力,确实可能直接影响到战争的胜负。

从这个角度来看,红军这回面对的敌人自然是非同凡响了,对此红军指战员也在第一时间发现了不对劲,除了投入比过去围剿更多的物资之外,仅仅果军在阵地上布置的工事,就透露着一丝诡异。

随着战争的推进,几乎在所有果共两军交战的阵线上,都出现了统一风格的完备工事。

只见果军的各层阵地之间,依靠地堡群构成了三角形与梅花形据点,使得村与村互为犄角,火力可以互相支援,每个阵地又能独立作战。

这些地堡一般用砖或泥土木料构筑,部分关键位置甚至直接使用了洋灰钢筋,在一般的轻火力部队面前绝对算得上坚固且隐蔽。

同时,地堡一般设立在街口巷口、交通要道、沟河、洼地边沿、桥底下以及守备阵地的前沿、院落四周,周围地形相当开阔。

而且这回果军士兵还专门不辞辛苦地清理光了周围的地形地物,明显就是为了保证地堡的射界,甚至有的地堡外围还专门设铁丝网或绳网作为警戒。

具体到地堡群之间,果军又特地挖了交通壕互相贯通,阵地前还挖了外壕,设置了鹿砦、铁丝网,前沿和纵深都可组成交叉火力网。

如此一来,即便前沿阵地失守,军队也可以从两翼实行火力袭击,以求恢复其前沿阵地。

这几乎就是教科书式的阵地了,对于红军指战员而言,除了少部分进修过的同志在大规模演习时见识过类似的工事之外,以往作战时,哪里能看到这么大规模的场面,心里头难免会有压力。

不过这也是正常的,其实果军那边同样压力颇大,只是这股压力并非来自红军,而是他们自己内部。

为了在短时间内达到这一水平,各国顾问可是花足了心思,就差没有亲自下场抡铁锹了,当然给士兵的重赏也是少不了的。

但是一般来说,想让一支军队改变原有的作战风格并不是一件易事,毕竟每名军官都有自己的惯性,越是固执且自信的,就不愿意随意改变原有的模式,而果军中肯定不缺乏这种人。

但这几年的战事到底对果军上下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摧毁了部分军官的信心,加上这回常凯申摆出的场子又太过猛烈,而且还是洋人出面,所以整个推广过程才会变得如此顺利。

但费了这么老大劲之后,实际效果到底好不好,反正果军上下都没有什么底,他们中不少人也是经历过多次剿匪战役了,红军灵活多变的作战风格,给这些军官和士兵都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倒是那些洋顾问对此信心颇足,虽然也曾研究过果党的战报,但在大多数洋人军官眼中,发生在夏国的战争大多不过是菜鸡互啄而已,他们能够费尽心思摆出这么大的场面,已经很给夏国人面子了。

至于失败,那是不可能的。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