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185TXT > 历史 > 时空过客4251 > 第四百九十二章 战争、后勤和常凯申

33年5月24日,战争比土共预计的还要来得更早一些。

十天前,华南局高层结束了这次战前会议,所有领导均初步统一了对下阶段战事的意见,并将会议概要通过无线电上报了中央。

在得到中央的批复后,大家立即回到各自驻地,紧接着召集辖区内的中层军政干部举办全体会议,通报中央的部署、精神以及华南局的相关应对策略。

依托于多年的建设和技术积累,如今苏区的基层通讯和交通都有了长足进步,虽然还没法做到乡乡通电报,但至少比之前为了开会,光是传达消息就得花上小半个月强得多了。

至于会议内容倒没有多少值得重复的,最关键的一点自然是要求各基层做好战前动员。

毕竟想要快速且有效地将各地的民兵、民夫和物资调配到前线,这里头同样有着不少学问。

现代军队的物流调配甚至被作为一个专门学科被各国研究,这时的苏区虽然技术、交通条件都远远不如后世,但靠着程刚援助的资料,大部分干部培训班也将物流技术纳入了必修科目之中。

最损的是,这些培训教材最初都是由程刚统一编写印制的,于是他果断在书本封面上印了一张常凯申的简笔肖像,再配上《军事物流学》几个大字,为了避免误会,还特地在下头加了一段话:

“常凯申这个运输大队长真不错,知道我们的单打一不好用,就给送来了汉阳造,连收条都不要。我们来多少,收多少,欢迎再来!”

这句话在历史上是由华野的战士首次说出来的,而在本时空,则被程刚于30年挪用。

当时红军打赢了常凯申发动的首次围剿,依靠缴获的武器,硬是把二线部队的装备全部换了个遍,就连赤卫队都有得分润,还能余出一部分支援其他根据地,可谓是吃了个顶饱。

于是在此书推出初稿的那天,一度弄来了不少同志哈哈大笑,当时第一次反围剿已经过去大半年,但大家对那段话的印象仍然相当深刻,立刻就领会到了这个梗的意思。

虽然也有些同志觉得程刚的花活有点不太严谨,可当时的革命确实需要这种乐观主义精神,所以大多数人都没有阻拦,最后竟然成了这批教材里的一大特色。

幸好这个故事没被流传出去让常凯申知道,否则他老人家即便没有高血压,也迟早会被气出来。

当然了,严格来说现在红军的后勤体系并非真的依赖于战争缴获,甚至事实上,一线部队的装备向来都是程刚援助或者根据地自产,并非质量上就有多好,而是胜在统一,便于后勤管理。

因此抛开那张封面不谈,那本《军事物流学》从头到尾都在认真讲述现代军事物流体系的运作原理,同时还结合时下的基础条件做了不少调整。

不得不说,为了这些教材,程刚确实花费了一番心思(即便前期的草稿是在现代外包出去的,并且有很多资料可以参考,那也需要精力审核嘛)。

若非如此,土共的干部培养也没法做到这么迅速,先简单扫盲,再上课读书,从入门到强化,每个阶段层层分明分,都是结合案例掰碎了教给大家,早已成为了各种长短期培训班的固有套路。

至于效果怎样,从长期看肯定不如科班培养的人才,但就目前这局面已经完全够用了,至少现在的中高层干部可以省心很多。

虽然盘子大了、人员多了,但要管的工作并没有跟着大幅增长,否则任培国就不止逼出点小病小痛那么简单了。

而随着战前动员同时进行的,其实还有前线地区的坚壁清野行动,该撤的撤,该搬的搬,实在搬不了的,找个地方埋了也行,尽可能不给白军留下半点物资。

这也是老生常谈的事情了,不过必须得承认,即便以目前土共的基层执行力,想要做到彻底的坚壁清野依旧很难,只能算是尽最大限度延缓敌人的脚步,同时保护群众的利益。

起初土共也曾试过强制措施,在敌人赶过来之前强行逼迫当地的群众搬走,但效果不佳,很容易引发老百姓的反感,所以类似的办法很快就被叫停了。

其实老百姓的想法很简单,除了真遇到灾荒活不下去了,又有谁愿意丢下自家田地,拖家带口地往外地逃去,人离乡贱,这四个字在农业社会状态下,基本就是至理名言。

不过在经历完这几年大大小小的战争之后,一些原本还对果军心存幻想的群众,纷纷认清了那些兵匪的嘴脸。

而且只要是见识过还乡团的残酷报复行为,就很少有人还敢把自家的生命和财产,寄托在反动派的良心上。

相较之下,土共组织的红军和基层行政队伍,虽然还存在许多不够成熟的问题,经常是大错没有小错不断,但这些人是真心为了老百姓好,这点时间久了,大家肯定能够看得出来。

而且现在土共的经济条件已经有了大幅改善,对于撤离过程中群众所出现的损失,虽然还没法全额赔付,但至少可以做到适当补偿,仅此一项就大大缓解了政府与民众之间可能出现的矛盾。

比如这一次,华南局就将周田盐矿近一年来的库存全部拿出来,成立专项基金以应对将来战后的善后问题。

说得夸张一些,土共的这种操作若是放在历史上,估计得等到解放后期才有条件实行。

顺道一提,周田盐矿的开发绝对算是土共的神来之笔,一举使得整个赣闽粤边区从食盐输入地变为了食盐输出地,在大幅提升财政收入的同时,还有效地稳定了根据地的民心。

周田盐矿从30年开始投入试产,31年渐渐步入正轨,32年产能开始稳定,土共能够放心发动湘赣鄂会战,并在之后派出大批兵力北上,盐矿提供的后勤支持同样功不可没。

如今又是两年过去,虽然限于人员技术水平,盐矿没法继续扩大产能,但每年生产出来的食盐还是足以保证苏区老百姓的日常使用。

而空余出来的份额不仅可以作为工业原料,还能向外出售以换取资金,或者干脆存进仓库以备不时之需。

甚至前几年苏区发行的食盐配给票,都成了周边地区广受认可的代币,信用度仅次于真金白银。

在基于粮食的人民币发行之前,食盐票还曾一度被作为土共的官方货币使用,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备受战争摧残的根据地经济。

所以一直以来,回昌周田一带都被土共视为重中之重,好在的是此地位于赣粤边界,只要将南边的粤军镇住,防御压力并不算大。

而为了防备敌人的空中袭扰,红空军不仅在附近部署了一整个飞行团,而且还设立了广泛的空中预警体系,就连一直红军视为最高机密的雷达部队,也将南方试验基地放在了这里。

话说回来,有了这些充足的准备之后,土共可以说已经做到了时下基层政权所能达到的极限,不能再强求了。

同样不能强求的还有老百姓的配合,毕竟为了这些年的反围剿战争,苏区群众已经承担了太多苦难,而且未来几年很可能还要继续承担下去。

这种战略相持可是最为考验人心的,一时的热血解决不了长期的问题,这不仅是拼意志,更是拼一个组织的成熟程度。

为了抓紧时间,各地的动员会议大多只进行了两到三天,将该传达的内容传达清楚,工作布置妥当之后,所有与会的乡镇干部以及基层指挥员片刻都不敢停留,纷纷回到了各自的辖区或驻地。

随后又过去了一周左右,根据基层环境、干部能力以及群众的配合程度不同,许多地区的进度也是有快有慢,但战争并不总在准备妥当之后才会爆发。

果党的行政水平拉胯归拉胯,可在洋人的财力支持之下,这回也是难得地雄起了一波。

原本土共根据情报和自身分析,推测敌人会在五月底发动袭击,相应的计划也是依此来安排的,如今对方提前了大约五天左右,确实让红军一方有点意外。

当然,大家不可能总指望敌人会重复犯着之前犯下的错误,在经历了这么多次失败之后,果党肯定是会有长进的,对此土共也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

不过有些细枝末节的地方可以进步,但根子上的弊端却无法变化,具体到这回果军采取的战略,依旧是那老一套“步步为营,坚壁清野”的路数。

毕竟果军的性质已经决定了,一旦将基层部队分散开来,结果必然是一盘散沙毫无战力。

所以无论是面对什么情况,这些军官都只能尽可能地把军队捏合起来,至于能不能打胜仗,那就只能看大力之后会不会出现奇迹了。

也还别说,在后勤物资足够充裕的情况,这种战法确实是最适合果军的模式,只要舍得花钱,常凯申未尝没有一拼之力。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