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185TXT > 历史 > 时空过客4251 > 第四百七十六章 信息优势

程刚给这个时期的土共所带来的改变,可不仅仅只是在物质方面,信息上的超前优势同样是他的拿手绝活。

虽说历史上的李润石在抗战之前,已经对国际局势有了极其深刻的理解,即便是在西北延州的窑洞里,也能提纲挈领般地将世界格局的发展点个通透。

但是,那时的延州毕竟是极其落后封闭的内陆小城,获取信息的难度极大,有时候往往需要经过数趟转手,才能够获得来自世界各地的只言片语。

没有经历过这种信息匮乏的时代,很难体会眼下的人们对于文字和知识的渴望,所以像程刚这种从信息大爆炸时代而来的青年,有时随口说起的一两句,都可能引起他人的关注和询问。

这次在李润石办公室内进行的讨论规模很小,仅仅只有几名知情的人员在场,所以程刚也敢说些“未来”的话语。

在讲完一通振奋人心的话语之后,程刚便按照惯例,接着详细解答了几位大佬的疑惑,也幸亏他的记忆力已经得到了显著加强,否则以对方刨根问底的架势,一般人还真的很难扛住。

比如说,德国现在是什么情况,纳粹党到底是怎样一个组织,其起源和发展又是如何的,英国人为什么会对德国步步退让,法国军队不是素来强盛么,怎么又会说他们喜欢投降呢?

要回答这些问题,还得一路追溯到十多年前的欧战,并结合眼下的局势变化,将欧美各国之间的关系彻彻底底地扯个清楚。

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英法这些资产阶级霸权国家的地位正在受到美国挑战(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定义)。

特别是在欧战结束时,美国利用英法德俄筋疲力竭的机会,采取隔岸观火渔翁得利的战术,尝试谋取最大利益(渔翁得利的具体措施)。

而这一野心被英法联手在巴黎和会上挫败,美国又不得不在随后召开了华盛顿会议等会议来实现自己的野心(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中各国较量的诸多细节)。

可经过十余年的蛰伏之后,又好巧不巧地碰上了资本主义世界前所未有的大萧条(大萧条的由来、过程和影响)。

也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遭到一战削弱的德国开始异军突起,巧妙地嫁接了极端民族主义狂热情绪,以及社会主义的某些表面概念,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意识形态,也就是纳粹(纳粹的纲领、理念已经行动策略)。

这些都还算是比较浅的,在之前的多次交流中,许多内容都已经大致讲清楚了,至于现在讨论的话题就更加深刻了,光是提出来就足够当个论文标题。

所以即便程刚能想起答案,一时半会也根本讲不完,所以往往需要给出相应的资料目录,让对方自己先去看看,也算是一场别开生面的学习会了。

一直以来都是如此,往往不过是不经意间起了个头,程刚就会要面临数不清的问题,有些过去已经发生的事情他倒是可以说个清楚,但少数可能涉及及到未来的内容,若不是面对李润石等人,就只能尽量含糊过去了。

反正类似的场面时不时便会上演,如果大家全都不知道,没地方可问的话也就罢了,但眼前不是正好有个“百科全书”么,如此又怎么可能忍得住内心的好奇。

为了解决这个“麻烦”,程刚还想办法搞出了不少或浅显或深刻的刊物,并以不同的笔名发了一大堆文章,文字生产力绝对碾压这个时代,毫不夸张地说,单单他一个人,就远远超过此时的一个出版社了。

当然,这里不免也有些灌水乃至抄袭的嫌疑,毕竟很多内容都是他从几十年后的文章中拼凑出来的,只是考虑到这些原作者大多还是幼童甚至都没有出生,这就只能当初一笔糊涂账了。

同时为了避嫌,程刚肯定不会承认这些笔名都是他的,偶尔以本人身份发点东西装装逼就行了,装得过头可是会露馅的。

除此之外,各级组织也尽力在大部分单位都设置了相应的读书室、列宁室,到了中央这边,来到略阳的头号大事之一,就是找了个地方,专门建了一间砖混结构的三层小楼作为图书馆。

凡是在中央的干部,只要有空的时候,就特别喜欢进去逛逛,哪怕只是漫无目的地随处看看,也能得到一种心灵上的满足感。

当然了,以此时略阳绝大部分单位的工作强度,基本上除去少数专心学习的同志之外,没人能有什么闲工夫在图书馆久待。

结束了对日作战的话题之后,几人顺带聊起了另外一个作为参考的案例,历史上在明年爆发的意大利侵略阿比西尼亚(埃塞俄比亚)之战。

这件事在后世看来可能有点名不见经传,不是专门了解过这段历史的可能还真不大清楚,当放在当时的抗战前期,这次灭国之战在遥远的东方国度却有着不小的热度。

只因为和日本侵华战争相比,意大利对阿比西尼亚的入侵,同样是一个工业国对农业国的碾压。

从35年10月爆发战争,仅仅只过了7个月,埃塞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就宣告陷落,所以当时的国内,许多对于时局悲观的人士,都声

称若是战争爆发,夏国也将重蹈阿比西尼亚的覆辙。

但李润石并不是这么想的,他敏锐地看出了阿比西尼亚不如夏国进步的地方,这是“一个古老的奴隶制到农奴制的国家,没有资本主义,没有资产阶级政党,更没土共”。

反观夏国,在经历了将近一个世纪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之后,已经“不再是一个完全的封建国家,有了资本主义,有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有了已经觉悟或正在觉悟的广大人民。”

更重要的,还是“有了土共,有了政治上进步的军队即土共领导的中国红军,有了数十年革命的传统经验,特别是土共成立以来的十七年的经验。”

当然了,这些都是大方向上的分析,而在有了更加充足的信息加成之后,李润石的预测无疑会更加精准,同时更符合眼下的现实,此时的讨论就是针对这个案例进行的分析。

“在一战时期,人类工业化的进展恰好进入到了一个比较尴尬的阶段,这时的铁路发达,公路和机械化运输能力却相当稀缺。

这便导致了一个十分独特的现象,一个国家通常需要很长的时间来动员,而一旦完成动员,却可以迅速摧毁敌方的常备军,除非敌方也同样动员了差不多的军力。

而且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信心长期的维持总动员状态,于是就产生了一个极其矛盾的博弈,所有国家为了防备敌国的进攻,都必须尽早做好准备。

如果我的对手做了什么,那么我最好跟着这么做,至于后面用得上用不上,这个并不重要,因为只要你不做,都不用等到以后,肯定会直接落入下风。

尤其国力较弱的国家,发起总动员的时间越久,就越需要提前对强国作出判断,而这种漫长而挣扎的对峙,很容易就会将一个国家拖垮,德国的失败也正是源自于此。

当然,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尤其是闪电战的出现,这个前提条件已经变成不再成立了。

所以英法等国指望着凭借自身的优势在总动员中夺得先机,那么结果必然是还没等他们动员起来,就已经被德国人给冲垮了,这便是一个值得警醒的教训。

不过,话说回来,从全世界的角度来说,总动员的时代其实并未过去,因为不是所有地方都像西欧那般,有着完善的公路交通网络,以及发达的机械装甲部队。

如今的远东战场也好,未来的北非战场也罢,都会带着类似于一战的情况,所以一个国家或者说一个组织的动员能力,将会决定最终战争的胜负。

当然了,这并非是说我们就要学着欧战那般打阵地战,恰恰相反,游击战和运动战才是总动员阶段最适合落后国家的作战方式。

落后地区的交通条件同样落后,意大利和日本,都没有足够的机械化力量来支撑他们武装和后勤体系,所以在整体战争中,他们必然会表现的极其笨重,行动很慢,相应的效率也很有限。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把自己的兵力集中在一个狭小的阵地上,与敌人作消耗战的抵抗,这就将会使我军失掉地理上和经济组织上的有利条件,这也是阿比西尼亚在战场中所犯的错误。”

由程刚起草,李润石补充润色的发言,得到了其余几名同志的认可,紧接着大家也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了各自的看法,最后再由专门的人员将内容综合起来,形成一个较为统一的意见,以供更多的同志讨论。

恰好这场大讨论向外推广的过程,也需要一定的时间,随着国内外局面的发展,或许人们会发现这时的土共,大部分的决策正巧都切合了历史大势。

至于将来要如何向后人解释这些巧合,这就不是现在的土共领导人需要关心的问题了,一切为了最后的胜利,在保证核心秘密不被泄露的前提之下,大家也不会抗拒使用一些“盘外”的招数。

也不知此时的日本和果党,是否真的意识到了,自己将会面对怎样一个敌人。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